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生態

【星辰大海】江蘇鹽城:坐擁“海綠”生態優勢 書寫出海門戶篇章

馬燾燾
2022年01月19日07:43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為深入挖掘沿海城市在推進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海洋權益維護方面的生動實踐,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主辦,河北省委網信辦、山東省委網信辦、江蘇省委網信辦、福建省委網信辦、海南省委網信辦、人民網承辦的星辰大海—沿海城市展望“十四五”網絡主題活動已於日前啟動,本篇聚焦江蘇鹽城。

天氣漸冷,鹽城市濱海港區中海油(LNG)項目現場卻是一派繁忙景象,兩條疏浚船正拖著超過自身長度3倍的“尾巴”在海中游曳。作為國家天然氣“產供儲銷”及互聯互通重點規劃項目,其建成之后,將是我國規模最大的LNG儲備基地,亦是鹽城市黃海新區的代表項目。

“向海圖強、舉全市之力高質量建設黃海新區”,是鹽城搶抓江蘇新一輪沿海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機遇的舉措。鹽城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周斌表示,2021年以來,鹽城市緊緊圍繞淮河出海門戶的定位,“面朝大海向未來,綠色轉型做典范”,積極推動沿海與沿淮聯動發展,共同開辟區域合作新途徑、生態保護新機制和綠色發展新理念。

濱海海邊一覽。 鹽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產業先行 加速北部隆起

作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鹽城市是江蘇省內唯一清潔能源高比例消納試點示范城市,具有空間、港口、鐵路、能源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近年來,濱海、響水區域作為新一輪沿海發展的增長極,已經吸引了包括中海油、國電投、德龍、金田、富星、上海電氣等在內的大批企業搶先入駐,其產業鏈條完備、發展勢頭強勁。

目光回到濱海港區,由海上看向陸地,4個巨無霸儲氣罐進入收尾階段,總長816米的棧道碼頭正劈波斬浪向大海延伸。據項目現場負責人介紹,自2021年7月31日疏浚工程開工以來,江蘇LNG項目疏浚量累計突破1000萬方,可填滿約4800個標准游泳池,總體進度達51%。

“距離疏浚完工目標越來越近,各項工作均在有序進行。項目投產后,LNG船舶將會漂洋過海,沿著這條海上‘綠色大道’在港池內平穩靠泊,將LNG輸送至千家萬戶,為長三角乃至華東地區提供持續穩定的清潔能源。”疏浚工作組組長劉瑋說道。

同樣備受關注的還有北面位於響水的德龍二煉鋼項目,項目總投資35億元,目前已經投產。時任鹽城市委書記曹路寶在查看項目現場時,與德龍鎳業董事長戴國芳深入交流,勉勵企業搶抓江蘇新一輪沿海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黃海新區高水平建設的大潮。

“項目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濱海縣長吳啟標接受採訪時說,濱海目前主攻新材料、裝備制造、綜合能源、現代物流和海洋生物等臨港產業,重點突破在手的31個單體投資3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確保投資294億元的協鑫甲醇、150億元的三房巷新材料等項目將在2022年上半年簽約。在項目推進上全面發力,投資55億元的凱金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和投資12.5億元的藍晶生物降解新材料項目已於去年底開工,天能鋰電池綜合利用、LNG冷能空分等5個項目將於今年上半年開工。

濱海論壇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前主席、黃海濕地研究院名譽院長章新勝通報《關於建立全球濱海論壇的倡議》。郜野喬攝

河海聯動 港城向東蝶變

瀏覽鹽城市淮河流域的重大項目清單,可以得到關鍵詞:河海聯動。

由西向東,濱淮高速、濱海港鐵路、濱海港20萬噸級航道等工程如火如荼,一路向東出海口暢通﹔從北向南,響水、濱海、射陽等港口、碼頭和內河航道資源已全部被整合進鹽城港控股集團,大力發展臨港物流產業,並加強與淮安、蚌埠、周口等地港航合作,為的是打通西向水運通道﹔新成立的汽車產業集團建成長三角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場等科創平台,專門服務沿淮汽車產業走廊建設... ...

據鹽城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鹽城正積極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引入更多以創新為導向的生產要素,與上海、杭州等地形成生產要素、現代產業、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四大循環,協同長三角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走出國門,依托中韓貿易產業園和兩個國家一類口岸,鹽城正積極申報建設江蘇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規劃建設綜合保稅倉庫,配套建設綜合服務中心、口岸查驗區、保稅倉儲、集裝箱堆場、海關監督場所等,更大力度吸引外資落戶,建設一批國際產能合作示范基地。

產業落腳,門戶初現。在新規劃的黃海新區,變化日新月異。陳家港港城、月亮灣港城這兩座新城塔吊林立,金港大街、淮海大街、陳家港大道、渤海大街、海堤路、漁港路、金光大道等道路設施抓緊推進。

一路向北,響水縣已於2021年完成工業經濟區整合化工園區工作,整體向南發展,規劃建設好5.8萬畝的產業片區。為充分發揮響水港通江達海的優勢,響水正與鹽城港控股集團合作,全力推進集裝箱碼頭、5萬噸級航道、現代物流園、口岸大廈二期等建設,一類開放口岸盡快通過國家驗收。根據響水縣政府披露的消息,“十四五”末,響水港區年貨物吞吐量將突破5000萬噸。

“我們圍繞“全市第一鎮”目標定位,聘請了國內一流團隊加快完善港城城市設計,全力推進鏡湖、海精鹽廠、綠島“三大片區”規劃建設,切實提升港城輻射帶動力。力爭到2025年,港城建成區面積達10平方公裡,人口達10萬人,展現“黃海明珠”新風貌。”響水縣縣長陸文忠接受採訪時表示。

坐看灘涂的日出,在小船上享受一份寧靜。人民網 馬燾燾攝

生態留白 書寫“海綠”文章

深冬時節,1000多隻世界珍禽丹頂鶴正在鹽城越冬,超過全球數量的一半。2021年5月,鹽城市的科研人員在日常野外巡護時發現了兩隻成功孵化的小鶴,這是鹽城連續第五年記錄到丹頂鶴在越冬地野外自然繁殖。野外的自然繁殖加快了不遷徙野生丹頂鶴種群進程,少數丹頂鶴在鹽城也成為了“留鳥”。鳥類不會說話,但卻用實際行動証明這片黃海濕地是它們理想的棲息家園。

在剛剛結束的全球濱海論壇上,鹽城市面對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的艱難取舍,再一次備受國際社會贊譽。

坐擁江蘇省最大的沿海灘涂面積以及最長海岸線,鹽城市為了更好的保護黃海濕地,曾作出重要決策,放棄已獲批准的條子泥、高泥和東沙區域百萬畝灘涂圍墾計劃,放棄前期的投入以及未來的潛在價值,將黃海灘涂嚴格保護,充分彰顯了鹽城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方面的價值理念,也為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保護自然生態提供了創新典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袁小虹在論壇的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對話中透露,正在加快推進“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袁小虹說,“我們現在組織4省12處的候選地正在申報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產,申報材料已經向國務院進行報送。”

事實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的底氣正是來源於生態建設的顯著成果。根據2021年的數據,鹽城市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個城市中排名第19位。立足黃海濕地資源,鹽城市打造了濕地保護修復科研基地、濕地科普宣教館、濕地博物館,積極實施退耕退漁退養、還林還濕工程。作為回報,鹽城市境內的麋鹿、丹頂鶴棲息地環境得到了較大程度改善,除開申遺成功這一金字招牌外,還高分入圍了國際濕地城市創建推薦名單。

據了解,依托淮河生態經濟帶生態環保聯防聯治專委會,鹽城市正積極探索淮河生態經濟帶環保聯防聯治長效機制,成立長三角生態產業鏈聯盟,努力為淮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生態環境支撐。同時放大世遺品牌效應,組織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宣傳系列活動,借鑒長江經濟帶保護工作經驗,聚焦區域流域環境問題,推動建立黃海生態經濟圈,擴大生態“朋友圈”。

在淮河生態經濟帶第3次市長會商會上,周斌表示,鹽城地處淮河末端,對水環境質量的感受最為直接,將和其他城市共建沿淮綠色生態走廊,並共同打造淮河出海通道,組建海河聯運戰略聯盟,協同推進出海二級航道建設,真正實現“直連出海、河海聯動”。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