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江蘇代表委員:優化人才發展生態 提升人才獲得感

2022年01月24日07:40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提升人才獲得感

聚焦“高精尖缺”,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縱深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不斷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新的一年工作時,提到全力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在代表委員中引起熱議。

引育精兵強將,

支撐現代化建設

“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必然離不開建設一支滿足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隊伍。”省政協委員、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楊忠說,近年來,南大一直堅持引育並舉,著力打造以“登峰人才支持計劃”為主體的校內人才體系,遴選培養學科頂尖人才和重要儲備力量,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人數佔學校專任教師總數比例近40%。面向全球攬才,去年,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發布人才招聘公告,圍繞高端國際合作、政產學研融合、服務國家戰略進行體制創新實驗,匯聚全球智慧資源和創新要素。

搶抓“高精尖缺”人才,無錫市惠山區正大力布局“院士經濟”,創新打造“一鎮一院一產業”引智模式,連續3年斬獲“太湖人才計劃”頂尖團隊。截至目前,已與50余名中外院士進行合作,23個院士項目正在運行,建成10個院士領銜的產業人才集群。省人大代表、無錫市惠山區委書記吳建元告訴記者,下一階段,惠山區將充分發揮頂尖人才的燈塔效應和院士富集優勢,形成“一院士一技術、一項目一產業、一團隊一支撐”生動局面,進一步做大做強院士科創的城市IP品牌,將惠山打造成八方英才向往之地。

“省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拿出一個章節部署數字經濟工作。我省數字經濟人才隊伍建設上仍存在引培力度不夠大、職業發展通道不夠暢通等問題。”省政協委員、省人社廳副廳長朱從明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圍繞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制定數字經濟人才發展規劃,對數字經濟人才隊伍建設進行總體布局,開展高校數字經濟學科設置試點等數字經濟人才培養計劃,同時要完善數字經濟人才評價制度,建設一批數字經濟人才集聚平台載體。

省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宋學鋒說,高校要及時關注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各類創新人才的新需求,及時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在已有學科專業的優勢基礎上,我們學校設立了新工科專業和學科方向,將在新能源工程、新材料、大數據管理、碳中和技術等新興領域為江蘇培養和輸送高質量創新人才。”

筑強平台載體,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強化重大項目平台建設,千方百計引進發展急需人才,當前,常州正突出“四個優先”打造中以常州創新園高能級人才平台,高標准推進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建設,大力推動新型研發機構集群發展,培育梯次成長的創新企業集群,高水平建設長三角青年創新創業港,全力打造青年創新創業最向往城市。“同時,我們也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離岸孵化器和引才工作站,就地引才、飛地用才。”省人大代表,常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季培東告訴記者,常州已設立400億元科創資金,將帶動各類社會資本5年形成2000億元創新投入,加快建設重大創新載體、關鍵核心技術平台,打造長三角創新中軸、產業中軸和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讓常州成為創新創業人才的集聚高地、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的高產良田。

“用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金字招牌,發揮對接上海協同創新的優勢,我們將更積極集聚優質創新平台,助力打響‘人到蘇州才有為’品牌。”省人大代表、蘇州市吳江區委書記李銘說,吳江將積極融入G60科創走廊和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深入推進高端人才聯招、人才載體聯建、高端人才聯評等一體化體制機制。“圍繞產業鏈、創新鏈部署人才鏈,我們還將高水平建設蘇州大學未來校區,用好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江蘇分院、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清華汽研院等創新平台,構建企業引才、項目引才、平台引才、高校引才共同發力的新格局。”

省人大代表、南京農業大學科學研究院院長姜東表示,讓各類人才都有展現能力的舞台,既要打造國家實驗室,又要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交叉學科創新平台、企業創新平台。他還建議,要給這些創新平台載體賦予長期穩定的政策和經費支持,以消除“重引輕培”的短期效應思維,真正讓科教大省的人才優勢充分涌流。

強化激勵保障,

提升人才獲得感

當前,宿遷肩負建設“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區的重大使命,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是其中一道必答題。省人大代表,宿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高飛說,對於宿遷來講,要緊緊抓住改革創新“牛鼻子”,特別是要落實省委開展人才協同發展改革試點的要求,深入實施人才引領服務發展“五聯五強”行動,通過上下聯動、南北合作、內外共推,協同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三招三引”活動,探索建設人才協同發展改革先行區。“此外,還要建立更有活力的人才流動機制,實施人才回流‘鳳還巢’計劃,引導宿遷籍在外人才返鄉創新創業。”高飛說。

省政協委員、姑蘇實驗室執行主任楊輝建議,要深化人才管理領域“放管服”改革,向用人主體放權,保障和落實用人單位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中的主體作用。“加大力度破除‘四唯’,發揮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減少行政干預,讓用人單位自主發揮好‘高精尖缺’人才的作用。”楊輝認為,用人主體也應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承擔起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責任。

作為全省人才發展現代化建設試點地區之一,南通市海門區以“東洲英才”計劃為抓手,出台人才新政30多項,形成覆蓋從“頂尖”到“草根”、從“海歸”到“本土”的人才政策集成體系。“我們建立了區領導與優秀人才結對機制,在區、鎮兩級開設‘服務專線’‘服務專窗’,隻要人才約見,工作再忙也安排﹔隻要人才所需,難度再大也協調。”省人大代表、海門區委書記郭曉敏告訴記者,海門將進一步錨定人才服務需求,優化提升人才發展生態,加快推進人才公寓建設,精心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人才驛站”,以“保姆式”服務打造優質人才發展環境。

□ 本報記者 林元沁 楊頻萍 胡蘭蘭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