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江蘇代表建議進一步深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2022年03月08日07:28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多元共治,讓群眾在“家門口”化解糾紛

“您幫忙推薦的律師,非常敬業,為我們村提供了很好的法律服務,給群眾幫了大忙。”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江蘇代表團駐地,宜興市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歐陽華與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國浩律師事務所黨委書記車捷再次相遇,提起公共法律服務時,交流非常深入。

事情得從2018年3月說起。歐陽華與車捷一起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會議間隙,歐陽華講述了村裡遇到矛盾糾紛、法律難題時,缺少專業人士指導,給工作帶來較大被動。聽聞此事,車捷隨即牽線搭橋,推薦宜興衡立律師事務所與白塔村開展黨支部結對共建。

衡立律師事務所在當地知名度較高,與白塔村結對后,常態化提供法律服務。“村裡對外合同審核、群眾糾紛調解、法律知識宣傳,衡立律師事務所為我們做了許多工作。”歐陽華介紹,在當地司法局和衡立律師事務所支持下,村裡建起法治文化長廊。今年,計劃將長廊拓展為法治文化公園,增設“群眾身邊法律事”單元,引導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但是,讓歐陽華一直過意不去的是,衡立律師事務所都是公益服務,不計報酬。這個情況引起車捷的關注。“單看一個村,一家律師事務所提供公益服務,值得肯定和贊揚。但從更廣范圍看,應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相應的保障機制。”車捷介紹,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時,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提出“增加‘深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內容”的建議,得到國家發改委採納。

今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施行,標志著我國法律援助工作進入“國家法時代”。“法律援助是國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之一,與人民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維護合法權益息息相關。”車捷表示,律師是司法實踐的重要參與者,積極履行法律援助義務,提供法律公共服務,積極引導群眾優先選擇非訴訟方式化解糾紛,盡可能促進矛盾糾紛止於未發、解於萌芽、終於始發。最近三年,我省法律援助34萬余人次,幫助挽回或避免經濟損失近40億元。

兩會期間,車捷圍繞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提出兩個建議。

其一,加強經費保障。“今年的計劃報告提出‘深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但預算報告沒有體現出經費安排,建議進一步細化明確。”車捷表示,法律援助法施行后,法律援助上升為國家責任,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強化法律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將推動法律公共服務制度化、常態化。

其二,健全服務網絡。“矛盾糾紛化解,人民調解是第一道防線,司法是最后一道防線。”車捷指出,目前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設在法院,當事人到了訴訟服務中心,法院建議雙方先調解,有的當事人不太理解,認為法院推卸責任,不予立案。建議將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延伸到政務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基層黨群工作站,下沉到基層一線,便於調解矛盾糾紛。

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難點在基層,活力也在基層。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從去年我省糾紛化解效果看,訴前調解和民事案件調解撤訴率超過六成,說明很多案件可以通過非訴訟方式化解。“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處理好糾紛化解和公正司法的關系,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在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車捷表示。

化解矛盾糾紛,要避免“單打一”,積極引導各方參與、多元共治。在宜興市白塔村,依托人大代表工作室,法律顧問積極參與,去年化解矛盾糾紛35件,涉及合同糾紛、民間借貸、民事賠償等。

不久前,白塔村一名村民與外地民宿開發商因為租賃宅基地發生矛盾,一起來到村部討說法。面對各執一詞的當事人,歐陽華有些犯難,請來了法律顧問。了解雙方的擔憂和疑慮后,法律顧問介紹了民法典有關條款,明確宅基地租賃期最長可達20年。經過幾次磋商,各方一致同意,簽訂租賃協議20年,租金每5年一增長。

與此同時,針對法律顧問人數有限、鄉村法律人才緊缺的短板,白塔村正在發起“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邀請市鎮兩級司法行政工作人員以及法律專家定期來村裡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和培訓講座,培養村“兩委”班子、老黨員老干部、退役軍人、老教師等人群成為“鄉村法律明白人”,進一步助力法治建設,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今年初,我省出台《關於加強訴源治理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實施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全周期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力爭95%以上的矛盾糾紛化解在鄉鎮(街道)、村(社區)以及企事業單位。可以預見,今后的日子裡,歐陽華、車捷兩位代表的聯系將更加緊密,白塔村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更強。

□ 本報記者 黃 偉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