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江蘇代表熱議樹立大食物觀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2022年03月09日07:40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豐富“菜籃子”,確保“吃得飽”“吃得好”

驚蟄已過,蟹苗投放接近尾聲。正在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固城湖青鬆水產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邢青鬆抽空及時向鄉親們傳達兩會精神,堅定了大家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我認真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深受啟發、倍感振奮。”邢青鬆的心裡話,正是江蘇代表團全體代表的共同心聲。

連日來,在江蘇代表團審議討論時,大家不僅關注制造業發展、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議題,對涉及“三農”發展的議題也格外關注。代表們表示,雖然江蘇更多以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蜚聲於世,卻一直保持著農業大省、產糧大省的地位。不僅端穩了自身8500多萬人的飯碗,而且是糧食淨調出省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對於一個東部沿海省份來講,很不簡單。

樹立大食物觀,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隨著生活水平提升,居民消費需求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科學合理膳食逐漸深入人心,飲食更加多樣化。”全國人大代表、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朱晶表示,既要保障“米袋子”“油瓶子”安全,也要讓“菜籃子”“果盤子”更加豐富。

糧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礎。今年是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第一年,各地必須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聚焦糧食生產目標任務,我省克服耕地面積有限的困難,打出“組合拳”——穩面積保總量、強科技重裝備、保耕地提質量,切實穩定水稻播種面積,積極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擴大大豆油料種植,確保產量不下降、力爭有增產。

今年起,我省將高標准農田建設最低投資標准提高到新建項目3000元/畝、改造提升項目2000元/畝,為全國最高標准省份之一。“十四五”期間,全省計劃投入近400億元,建設5000萬畝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噸糧田”。代表們表示,抓糧食生產、保糧食安全,不單要算經濟賬、眼前賬,更要算政治賬、長遠賬,充分估計“買不到、買不夠、賣得貴”的風險。舍得投入“真金白銀”,體現了省委、省政府的長遠謀劃。

讓群眾“菜籃子”更豐盛,江蘇有優勢、有潛力——江河湖海匯聚、山地丘陵兼具,農業科技先進、市場需求旺盛。去年,我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8279.2億元,位居全國前列﹔淡水漁業產值全國第一。如何更好滿足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代表們結合工作實際提建議、出實招——

抓好畜禽生產。圍繞穩定生豬產能,重點在落實能繁母豬存欄量和規模養殖場戶保有量上下功夫。“生豬產能已經全面恢復,但受豬價回落和飼料原料價格持續上漲影響,養殖戶面臨很大壓力,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舉措。”全國人大代表、海門市興旺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唐慧娟建議,其一,高標准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體系,做好豬群特定病原的淨化﹔其二,組建科技創新聯合體,加快良種繁育推廣,促進優勝劣汰,穩定生豬基礎產能﹔其三,優化飼料結構,提升豬肉品質﹔其四,加強豬肉儲備調劑,防止大起大落。與此同時,鼓勵引導發展生態農業,推廣糞肥替代化肥,變廢為寶,促進生豬養殖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穩定蔬菜供給。在抓好優勢區蔬菜生產、提高設施蔬菜生產能力的同時,重點強化大中城市蔬菜應急保供能力,高質量規劃建設一批綠色蔬菜保供基地,全省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2100萬畝以上、產量5500萬噸以上。“蔬菜供應要解決好季節性、區域性、結構性短缺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盱眙縣杜山村業盛鮮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葉紅建議,加強田頭冷藏保鮮設施、產地冷鏈集中配送中心建設,確保蔬菜供應穩定、質量安全。

豐富水產品供給。穩定池塘、灘涂等水產養殖面積,因地制宜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力爭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到900萬畝、產量480萬噸左右。在高淳,螃蟹養殖面積達到21.2萬畝,年產螃蟹1.8萬噸,不僅帶動群眾增收,還豐富了百姓餐桌。“池塘養殖要走生態化、規模化、標准化路子。”邢青鬆介紹,這兩年高淳開展池塘養殖生態化改造試點,土壤生態得到修復,養殖尾水達標排放,螃蟹畝均產量、產值同比分別提高50%、55%。建議加大對池塘養殖生態化改造支持力度,提高水產品產量和質量。

在常州市潤土瓜蔬專業合作社,西瓜、甜瓜、小番茄、小黃瓜、小南瓜等供不應求,深受滬寧線城市市民喜愛。全國人大代表、潤土瓜蔬專業合作社社長張道衡並沒有為產品暢銷而沾沾自喜,而是將視野聚焦到事關農業發展的根本問題——良種和良法。一方面,聯合農業科研院所,加強技術攻關,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另一方面,制定各類瓜果的全流程、標准化生產細則,提高產量和品質。比如,將西瓜、甜瓜生產流程分別細化為50個、120個環節,精准管控到位,生產效率可以提高2倍。“作為農業生產帶頭人,有責任扎下根來,破解制約農業發展的難題,更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張道衡語氣堅定。

江蘇地處大江大河下游,氣溫雨水條件適宜,山水林田湖草資源豐富,具備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的條件。代表們建議,用好大自然的饋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豐富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食用菌就是生動例証。”全國人大代表、鹽城市農科院副院長秦光蔚表示,江蘇是食用菌生產大省,建議多發展高附加值食用菌品種,開展精深加工,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

□ 本報記者 黃 偉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