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南京溧水:“融合+”走出共富新路徑

胡英華
2022年03月11日15:16 | 來源: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融合+”,溧水走出共富新路徑

促進農旅融合,落后村變“網紅村”﹔創新生產服務,“村窮民不富”變民富村強……日前公布的全省“共同富裕 百村實踐”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名單中,溧水區芝山村、東山村雙雙上榜,芝山村還成為全市唯一入選江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引領共同富裕示范村十佳案例。

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溧水區鼓勵改革創新,探索集體經營新模式,一批鄉村挖掘自身潛力,因地制宜推進產業融合,壯大村集體收入,引領群眾走向共同富裕。

農業與旅游融合,小山村“賣”風景又賣特產

3月5日上午11點,溧水區晶橋鎮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態園的停車場來了3輛大巴,車上下來100多名游客,芝山村接待員湯文靜把大家引到活動室。她告訴記者,“這是今天第三批客人,他們剛在村裡參觀了銅山戰斗紀念廣場,活動結束后,還要在園區參觀和用餐。”

此時,生態園的廚房、餐廳、酒坊、豆腐坊已經忙碌起來。在農產品銷售門店,十來組游客正在店內選購大米、菜籽油等。“這些都是我們園區自己生產的,其中富硒大米最受歡迎。”33歲的唐鳳熟練地向游客介紹。

唐鳳的愛人芮小華是芝山村人,兩人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外地工作。“這兩年村裡環境好了,產業興起來了,於是我們決定回村就業。”唐鳳說,2021年春節后,兩人找到芝山村黨總支書記李其軍毛遂自薦,雙方一拍即合,現在唐鳳負責綜合社農產品銷售,芮小華則負責開拓對蝦養殖基地建設。

緊鄰溧陽的芝山村,改變始於2019年,村裡走出去的企業家李其軍被請回村當“領頭雁”。

李其軍深知,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的鄉村產業是關鍵。“芝山村土地肥沃富硒,這就是特色。”李其軍介紹,村裡為此打造了富硒生態園,成立了綜合社,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讓村民變“股民”,既有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年底還有分紅。

農產品生產出來了,如何賣上好價格?李其軍瞄准了農旅融合,村裡不僅配套建設酒窖、豆腐坊等旅游體驗產業,還挖掘紅色文化,打造了紅色教育基地——銅山戰斗紀念廣場,提升農業附加值。

一招破題,滿盤皆活。如今,芝山村實現一二三產業“齊步走”,把村民逐漸引上致富之路,探索出依靠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的新路子。去年,芝山村綜合社增加村民務工及土地分紅收入720萬元,集體收入320萬元,吸納本村和鄰近村的從業人員430多人。

生產與服務融合,村集體有了“造血”功能

“今天的任務是對寧杭高速旁的綠化樹查漏補缺,我們要抓住這幾天的好天氣,該補種的補種,該修剪的修剪。”3月4日早上7點半,溧水區永陽街道東山村綜合社的大巴出發送工人上班,車上的15名工人均是東山村村民,綜合社生產主管陳友明把大家分為兩組,一組負責種樹,一組負責鋤草。

苗木種植是東山村的特色產業,近年來,東山村依托原有的東山苗木專業合作社成立了東山村農民合作社綜合社,下轄一家勞務公司和一家工程建設公司,承接了寧杭高速永陽段綠化帶更新改造及補綠、永陽街道農路綠化養護,以及社區小型維修補綠等工程業務。

“這些工程既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又能為村集體經濟創收。”東山村村主任徐日鬆介紹,僅園林綠化服務一項每年可帶來固定營收300萬元以上,帶動近400位村民就業。

地處溧水城郊接合部的東山村曾面臨“村大、村窮、民不富”的困境。近年來,村兩委抓住城市發展機遇,多元謀劃辟新路,不僅承接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等項目,還盤活農村閑置廠房和辦公樓,讓村集體經濟從純粹依賴“輸血”型到自身實現“造血”型的轉變。去年,東山村集體收入增長18%,達679.9萬元,其中,生產服務類收入佔比超四成,增幅達375%。

產業多元融合,集體帶動農民共富

近年來,溧水區各村(社區)創新開拓新路,推進農村產業多元融合,拓寬集體經濟發展渠道。東山村以農村集體資產入股國資平台,每年投資收益約200萬元﹔晶橋鎮新橋村以觀山智慧產業園區和晶橋康養核心區為發展著力點,成立溧水區觀峰農業合作社,建立專業管理維護隊伍,負責園區綠化和景觀維護等業務,不僅解決附近30名村民就業,還為村集體增收221.6萬元……

“發展村集體經濟,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立一個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走多元化的道路。”溧水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溧水近年來大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及其帶頭人建設,選派優秀企業家、致富能手等人擔任村“一把手”,並出台“支持發展村集體經濟實施意見”,鼓勵村(社區)自主領辦合作社、企業等經營主體,同時破除發展村級經濟經營活動過程中的諸多制約因素,釋放村集體發展活力。

“目前,各村探索出企業股份、三產融合、生產服務、綜合社經營等多種發展路徑,形成了頗具溧水特色的村級經濟發展模式。”溧水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全區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近400萬元,增幅約1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大關,達到32032元,增長10.2%。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胡英華 通訊員 李立 周穎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