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政治

探尋南通崇川高質量發展背后邏輯:崇川,崇尚什麼?

2022年03月17日16:01 | 來源:南通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崇川,崇尚什麼?

2020年崇川地區生產總值等指標首居全市第一﹔2021年崇川不僅蟬聯“第一”,還獲評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等多項榮譽……

這就是崇川。

有人說,要解碼一個人的成功之道,就看其主要精力用來做什麼﹔而要探尋一個地方高質量發展背后的邏輯,不妨看當地黨委政府崇尚什麼。

走馬崇川,我們看到:諸多“全市第一”的背后,是主城區直面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空間優化等多道門檻挑戰,爭當第一、敢創唯一、踔厲奮發的身影。

崇尚科技創新:

“這裡是科創企業的福地”

惟創新者強。

從不足1000平方米的小公司,到市場估值超20億元的“江蘇省潛在獨角獸企業”,科凱(南通)生命科學有限公司僅用了三年。

“這裡是科創企業的福地。”公司董事長陳大凱說。

科凱生命是國內心臟瓣膜介入器械領域的領航者,創下諸多“中國第一”:研發了中國第一款採用鞘輸一體化設計的二尖瓣修復系統、建立了中國最大的瓣膜機加工中心、開發了中國第一條心臟瓣膜覆膜生產線……相比於傳統瓣膜開胸術,科凱研發的修復方式,創傷小、不開胸,患者恢復快。

自花落崇川以來,科凱一路飛奔。

隨著企業發展,陳大凱一度為廠房用地發愁,崇川“雪中送炭”——市北高新區提供了自己的科技產業園辦公樓。如今,科凱擁有數千平方米的研發中心、近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科凱的創新之路,是眾多企業深耕崇川謀發展的縮影。

科創項目考核全市第一,通富微電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醋酸纖維榮獲省科學技術一等獎,至晟微電子等4家企業入選省潛在獨角獸企業,全區新認定省級以上雙創載體10家、全市第一……

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為崇川跨越發展的“最大增量”。去年,崇川區在全市率先成立科創委,創新主體不斷增大,科創載體擴能升級。

崇尚民生幸福:

“雖住老小區,但過得特別舒心”

走進富貴園小區,一幢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明末清初的老建筑內,盧文洵正和“濠城益心社”的老姐妹們忙著排練,黛瓦白牆的“中國風”和傳統的燈籠舞,相映成趣。“雖然住的是老小區,但我們過得特別舒心!”

即將邁入“而立之年”的富貴園,地處主城區黃金地段,可身處其間的居民一度有說不出的煩惱。小區“老”了,各種“毛病”接踵而至:牆體面磚剝落、停車位不足、綠化帶失養、物業管理缺失……小區沒有活動場所,“濠城益心社”排歌練舞要四處“打游擊”。

2021年,崇川區投入2000萬元對富貴園實施系統化改造,建筑外牆出新,道路“白改黑”,雨污分流,增設停車位,綠化提檔升級……

小區內的市級文保單位“富貴巷明代住宅”,崇川區“修舊如舊”,對其整體修繕。如今,這一“復活”后的明代建筑成為社區公共文化活動室,實現了“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去年,崇川區全年民生支出55.5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2%。其中,僅老舊小區改造便投入14億元,50個老小區煥然一新。舊城新顏改造、安置房提速保質……一項項實事工程正從藍圖變為惠及民生的生動實踐。

崇尚生態美麗:

“水清了,岸綠了,江豚回來了”

春江水暖“豚”先知。2月28日上午,五山濱江梵音廣場附近的江面上,5條江豚逐浪嬉戲……5條江豚同框的視頻,刷爆了南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

水清了,岸綠了,江豚回來了。對於五山濱江的變化,在江邊住了53年的趙榮娟感嘆,“沒有對比,就不曉得如今的五山有多美!”

五山濱江地區,江面寬闊,煙波浩渺,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臨江而立。

趙榮娟23歲嫁到五山地區,當時這裡尚未開發,“常常能見到江豚”。20世紀70年代以后,岸線逐漸被碼頭、工廠佔據,揚塵、污水、噪聲隨之而來,江豚不見了,大家的生活也苦不堪言。

變化起始於2016年,濱江片區啟動生態修復,五山地區由此滄桑巨變。

“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五山濱江片區共關停“散亂污”企業203家,修復岸線12公裡。新增森林面積超過6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80%以上。

“近21萬平方米的街道、村組資產被拆除,直接經濟損失達4800余萬元。”狼山鎮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孫亞棟,全程參與了五山生態修復。雖然有經濟上的“痛感”,但孫亞棟感覺很值得,“雖然街道少了產值,但多了綠色,這裡成了主城區的‘城市綠肺’。”

2018年6月,趙榮娟搬進了狼山國家森林公園旁邊的“江景房”,“推窗見綠,面向長江,鳥語花香,日子越過越開心,身體也越來越好。”每天清晨,76歲的趙榮娟就和老伴在森林公園慢跑1小時。

五山濱江片區的蝶變,是崇川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縮影。

讓綠色成為發展的最美底色。

主城崇川持續推進長江大保護、環濠河整治、黑臭水體整治、透景增綠、污染防治攻堅等工作,建設生態綠色、人城和諧的花園城區。“自然活水”經驗獲國家住建部、水利部點贊﹔PM2.5平均濃度和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在省內主城區前列。

崇尚聚才用才:

“這裡讓我們如魚得水、如鳥歸林”

“城市和人才的最好關系,就是共同成長,彼此成就。”對此,市北科技城的創業團隊感受最深。

2010年,打破行政壁壘,通滬兩地先行先試,創建市北科技城。一支涵蓋規劃、工程、招商等條線的上海精英團隊,來到南通。12年奮斗,一座“南通最美”的科技新城在一片農田上拔地而起,成為“長三角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樣板和典范”。

“這裡讓我們如魚得水、如鳥歸林。”上海市北高新集團(南通)有限公司行政辦主任孫國華感慨,市北科技城的成功,源於上海先進的園區運營經驗、豐富的產業資源,也離不開崇川、南通這片人才沃土。

“崇川、南通的人才扶持政策發揮了重大作用。”孫國華不無自豪,近五年,科技城成功申報各類人才項目40多個,擁有國家高新企業17家。

目前,科技城已成功打造出以恆潤科技、格陸博科技、京芯光電等為代表的汽車電子產業集群﹔以鈺泰科技、至晟微電子等為代表的集成電路設計產業集群。其中,格陸博科技是南通首家“省潛在獨角獸企業”﹔鈺泰半導體進入上市軌道﹔至晟微電子突破“卡脖子”技術,成為國內可提供5G基站射頻全系列芯片供應商……

崇川區致力把市北高新區建設成“創新之都先導區”。市北科技城,成為“先導區”的科創人才薈萃之地。

引進一個團隊、落地一批項目、崛起一個園區、興起一批產業。市北科技城是崇川打造“創新者的家,創業者的城”的生動見証。

崇川區先后出台人才新政18條和“梧桐樹”人才聚集計劃,打造適合各類人才棲居的福地。“七人普”數據顯示,崇川常住人口超過戶籍人口,人口淨流入44萬,實現歷史性“逆轉”。2021年新增省創人才(團隊)20個、市江海英才22名。

崇川區“十四五”人才發展規劃提出,確保人才發展總體水平和人才競爭力全省一流、全市領先。

本報記者 曹德軍 苗蓓 袁曉婕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