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南京重回全域低風險:防疫不鬆勁 穩中求進再加勁

2022年04月07日07:28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防疫不鬆勁 穩中求進再加勁

4月6日,南京人的蘇康碼“摘星”——南京全域調整為低風險地區。面對疫情防控的階段性成效,南京正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抓防控、穩生產、保民生,不麻痺,不鬆勁,做好雙統籌,穩中求進謀發展。

創新打“硬仗”,抗疫更“硬核”

本輪疫情以來,南京注重運用數字化手段,嫁接區塊鏈技術,自主研發消殺產品,科技抗疫在疫情防控各個環節頻出“新招”。南京市工信局加大疫情防控產品研發生產支持力度,著力提升科技賦能疫情防控產品供給能力,並先后對外發布兩批“科技賦能疫情防控產品清單”……

面對傳染力增強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核酸篩查仍然是“早發現”的重要手段。3月10日至4月6日晚9時,全市核酸檢測採樣數9160.1萬份。

“秦淮區即將開始第六輪核酸檢測,請您及時到附近檢測點採樣,我們隨后還會發短信給您提醒……”前些天,很多居民都收到類似的核酸檢測通知電話和短信。這背后其實有個“數字人”——來自雨花台區軟件谷的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該產品應用AI智能語音交互技術,通過智能語音機器人代替人工外呼,實現24小時、大規模、高速、精准通知觸達,極大提升疫情防控流調溯源、核酸檢測及政策宣傳等效率。董事長司馬華鵬介紹,外呼電話接通率達84.22%,日服務最高可觸達近1000萬人。

發揮軟件信息產業優勢,南京市工信局先后對外發布的兩批“科技賦能疫情防控產品清單”,按照場景分類,包括智能語音類、隔離類、區域智慧防控類、快速核驗通行類、智能雲廣播類5類場景17項產品。

“體溫36.2℃,綠碼,請通行!”基於區塊鏈技術安全可信、不可篡改的優勢,將查驗“三件套”簡化為“一碼通行”,極大方便了居民通行和人員管理。這個戰疫“小幫手”,來自南京江北新區的金寧匯科技,名叫“鏈通萬家”微信小程序。它還可以讓居民足不出戶完成日常體溫上報、隔離人員物資申請等事項,信息直通社區和街道。

3月12日,國家藥監局批准南京諾唯贊等首批5種新冠抗原自測產品投產上市,南京連夜組織完成該產品的採購配送,投放給全市中小學、零售藥店﹔在南京供電公司,配網調度管轄線路多達4400余條,“石城鷹眼”如同一位全能老練的“監控員”,快速精准定位故障﹔溧水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與各大通信運營商溝通協調,流調工作電話有了來電名片,便於亮明身份……

將軟件、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主導產業優勢與疫情防控無縫結合,南京通過科技賦能,實現24小時、大規模、高速、精准通知觸達,極大提升信息排查、政策宣傳等工作效率,讓抗疫變得更加“硬核”。

項目“不斷線”,招商“不斷檔”

近日,江寧藥谷核心區天印健康創新園項目工地裡,塔吊林立、機器轟鳴,1500多名建筑工人和施工管理人員緊張有序作業。項目實行封閉管理,嚴格控制人員進出,所有工人分餐就食、每日測溫,並對所有場所開展消殺。

“重大項目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南京堅持防疫和項目建設‘兩手抓、兩手硬’。”南京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疫情發生以來,工地實施閉環管理,市建委專門成立服務專班,對接重大項目建設單位,摸排企業困難,幫助解決渣土外運、水電氣管線遷改、竣工驗收、消防審驗等問題,按照“一地一策”原則,保障重點工程項目序時推進。

項目推進“不斷線”,招商引資“不斷檔”。3月28日,南京建鄴建信立鄴產業投資基金簽約儀式“雲端”舉行,簽約基金總規模達20億元。這是省內首隻政府引導、銀行參與管理的市場化母基金,將重點支持金融科技、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優質子基金和項目,為南京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抓疫情防控不放鬆,抓經濟發展不動搖。南京市投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招商人改“面對面”為“屏對屏”,由“敲門招”到“網上聯”,變“見面簽”為“視頻簽”,項目洽談通過線上洽談、雲上簽約的方式持續推進,為后面迅速啟動招商工作儲備充足“彈藥”。

疫情之下,眾多中小微市場主體生存發展面臨各種壓力。南京迅速出台“同心抗疫 攜企同行”助企紓困20項舉措。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微企業,南京市本級在年度財政預算中統籌安排紓困幫扶資金不低於2億元。據測算,通過減輕稅費、發放補貼等一系列助企紓困舉措,預計可為市場主體減負450億元左右。

統籌發展,兩手齊抓,離不開靠前服務。江寧濱江開發區派駐250多名“公方經理”下沉一線,在加強防疫督導的同時,保証企業貨物進得去、出得來。建鄴高新區“小莫”服務專員以樓棟為單位,通過線下“掃樓”走訪和線上微信平台,幫助企業落實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類難題。

發展“有活力”,經濟“添動力”

“工作生活逐漸步入正軌,干事勁頭也愈發強烈。”近日,紫光雲(南京)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生態合作部經理張濤舒展了眉頭,“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就是爭取與南京本地開展更深入的應用場景合作。”這家致力於自主創新研發,深耕智慧園區、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平台和智慧水務等重點項目的企業,正在廣泛開拓市場。

南京本輪疫情發生后,該公司立即根據相關防疫要求做好防控。3月21日,公司全員居家辦公直至25日。“人員不離線,業務不斷檔。”連著5天,張濤一如往常般忙碌,與合作對象“雲端”聚首。“每個人都攢著一股勁。”今年1-3月,該公司銷售收入預計1.8億元,同比增長約28%。疫情之下,不少企業通過雲辦公統籌防疫和發展。這家企業所在的浦口高新區,目前已集聚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相關企業900余家,進入近日公布的全省首批省級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集聚示范區名單。

寫字樓裡,各項業務紛忙,田間地頭也一派火熱景象。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位於溧水區和鳳鎮吳村橋村的南京三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即將開展新一輪水稻育秧。開闊的田野裡,傳來育秧碎土機作業的轟鳴聲。

早在2月份,該公司負責人陳駿就已經做好了春耕准備,肥料、稻種、育秧基質、植保用藥等已基本備全。也正是這個“好習慣”給他省去了不少麻煩,“受疫情影響,生產資料的配送、價格都會出現不同變化,做好提前量,我們能夠順利按計劃開展工作。”

在高淳區,受疫情影響,一度有數十萬斤竹筍滯銷。該區多措並舉開辟綠色通道,打通銷售渠道,把竹筍帶出竹林。“不打無准備之戰”,一系列精准助農措施,推動春耕生產順利開展。

□ 本報記者 李凱 鹿琳 胡明峰

(責編:蕭瀟、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