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解讀|南京鼓樓區何以躋身“創新百強區”榜單TOP20?

馬曉波
2022年04月20日07:48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立志打造“‘全域創新’先行示范區、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先行區、高質量發展的全球創新城市活力中心”的南京市鼓樓區,在一份以創新為考量指標的全國性榜單中嶄露頭角。近日,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了“賽迪創新百強區(2022)”榜單,鼓樓區位列全國第20位、江蘇省第3位。

修整一新的北京西路72號院。朱岩攝

“背水一戰”的老城區

以1%的面積,貢獻了南京全市近12%的經濟總量——這是2021年鼓樓區在經濟發展高質量方面的作答。近年來,該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以年均超15%的速度“拔節”增長,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翻了兩番。

亮眼成績的背后,是這個老城區的“背水一戰”。

每一座城市,幾乎都有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老城區,這裡有最濃的煙火氣,承載了最多的集體記憶,集聚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南京亦是如此,但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歷經40多年城市化進程,老城區在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后,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瓶頸制約。

一方面,在各種新城、新區的擠壓下,老城的既有優勢被不斷稀釋﹔另一方面,老城區自身空間不足和功能衰退的短板不斷被放大,人口流失、產業外遷、項目支撐不足。面對多重不利因素何以破局?南京鼓樓區的重要解法是“創新”。

自2018年以來,鼓樓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作為頭號工程去抓。2021年,更是將“全域創新”作為集全區之力推進的一件大事。區黨代會明確,要在單位面積產出和地均貢獻上求突破,到2025年,每萬人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數達80件,每平方公裡產出GDP達41億元,總體建成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先行區。

在此背景下,鼓樓區直面空間問題,向存量空間做增量文章,一批批零散、低效能的載體資源不斷被激活。眼下,在當地的街邊巷角,包括萬谷硅巷、智夢園硅巷、紅五月硅巷在內的多處科創載體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聚沙成塔、攥指成拳,它們凝聚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強勁磁場。

南京雲思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智能垃圾分類的科創型企業。2021年3月,雲思頓遷至萬谷硅巷。“我們看中的就是這個載體中的產業配套和創新活力。”該公司總經理雲曙先介紹,作為產業鏈下游生產終端成品的企業,他們需要常常與機械、電子、軟件多種類型企業打交道。入駐這裡后,萬谷硅巷有對應的經理來主動幫忙對接相關企業。“從工商注冊、稅務登記,到人才安居,乃至子女入學,我們都享受到了鼓樓區專屬管家VIP式的全程服務,為企業發展解決了后顧之憂。”他說。

北京西路72號院系原中央國畫院舊址,在做好建筑保護的前提下,鼓樓區進行了出新,為老建筑賦予創新因子。不久的將來,由中廣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東南大學、南京市科學技術局、鼓樓區政府四方聯合打造的“新型顯示與視覺感知石城實驗室”將在此處投運。多方將通過開展科技合作、設立創投基金、示范推廣應用、建設研發基地等方式,促進國內外超高清視頻產業的領軍企業、優秀人才、優質項目在鼓樓區集聚,進而打造為超高清視頻產業研發創新高地。

南京郵大醫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採樣點做培訓。受訪方供圖

深挖高校這座“富礦”

日前,南京大學正式發布了2022年度本科招生問答。相關內容顯示,今年起,該校本科新生將全部入住鼓樓校區學習、生活,在完成一年級大類培養后,后續再根據專業分流至各校區相應學院。據了解,包括南京大學在內,鼓樓區域范圍內有7所高校位列教育部等三部委評選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如同高校重新審視老城老校的價值,老城同樣越發在意高校這座“富礦”。

事實上,高校有載體,有人才,有技術,是最好的創新“合伙人”﹔但想要撬動高校留在主城的資源,雙方同頻共振,仍存在待解難題。在鼓樓區,新型研發機構正在成為加強校地融合的“粘合劑”。

4月9日,南京浦口區新冠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指揮部疫情控制組組織了一場重點人群應檢盡檢信息系統培訓會,通過這套系統可以自動獲取人員的核酸檢測記錄,從而找到未檢人員。從使用效果來看,應檢盡檢的區域完成率從原先的80%提升到了98%,而工作人員的報表統計工作則減少了80%。

實際上,這套系統便是鼓樓區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一項成果。據了解,產品的研發企業是當地新型研發機構南京邊緣智能研究院的全資子公司。這家新型研發機構從2020年成立以來,先后研發了5G技術的智慧疫情防控系統、新冠肺炎病程轉歸病情預測模型、鼓樓區疫情分析及管控平台在內的多款產品,普遍應用於醫療救治和社區排查一線。

據南京邊緣智能研究院院長、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碩士生導師郭永安介紹,在南京郵電大學校內同樣有一所“邊緣智能研究院”,不同的是,校內研究院專注於理論創新、核心技術研發、學術創新與人才培養,而校外研究院專注於產業創新、應用創新、示范應用與技術轉移,從而實現協同發展。

採取類似模式的,還有入駐萬谷硅巷的江蘇禹治流域管理技術研究院,其依托河海大學“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科研平台,主要承擔河海大學產學研轉化任務。研究院副總經理沈文萍說,目前研究院承擔了江蘇省科技廳、省水利廳、南京市人才以及專項項目四項,在長江採砂船智能監測等方面頗有貢獻。

“擴大鼓樓‘校友圈’凝聚力,還在於發力校友經濟。”鼓樓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留住高校中的這批“身邊的人才”,近年來鼓樓進一步完善引才體系,同時加快了南大、南京中醫藥大學等學校周邊的微改造、微更新、微裝飾、微提升工程建設,打造能夠吸引年輕人群生活、學習、娛樂、工作的活力街區,通過強化城創融合、科創融合及產才融合,讓全區推動全域創新邁出新的更大步伐。

(責編:唐璐璐、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