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南通如皋:讓垃圾分類成為城市文明躍升的標尺

2022年04月21日15:02 | 來源:如皋市委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讓垃圾分類成為城市文明躍升的標尺

垃圾分類被稱為“最難推廣的一樁小事”,但小事做好了就是利民的大事。如今在如皋,垃圾分類回收設施不但遍布大街小巷,而且成為了居民小區的“標配”。周密完備的設施分布不僅凸顯出一個城市的精細化管理程度,更彰顯著一座城市發展的文明高度,“垃圾分類”正逐漸內化為人們心中的文明共識,外化成踐行綠色發展的具體行動。

2021年,我市全年新增省測垃圾分類達標小區18個,南通市測垃圾分類達標小區60個,城南街道通過垃圾分類全域試點鎮省級評估驗收。

聚焦前端

“三定一督”全面提升分類准度

“大骨頭不能分到廚余垃圾內,它不是廚余垃圾。”每天一早,如城街道新城悅雋小區的垃圾分類督導員吳玉蘭都會准時出現在垃圾分類投放點,制止類似情況發生。

近年來,我市在城區主要小區推行了“三定一督”工作法,實行定時定點投放、定員督導,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宣傳督導,實現小區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和垃圾投放准度雙提升。“原來垃圾箱臭氣熏天、蚊虫飛舞,現在定時開放,異味沒有了,環境也整潔了。”說起垃圾分類對小區環境的改變,業主們紛紛點贊。

垃圾分類是一項復雜工程,一直以來,市城管局堅持一手抓軟件,統籌制度設計﹔一手抓硬件,加強項目建設,不斷提升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各環節的處理能力。截至目前,我市城區113個居民小區已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三定一督”小區達到38個,生活垃圾資源化、無害化工作穩步推進,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利用、分類處置工作階段性效果顯著。

接下來,我市計劃針對不同人群,結合5G、AI、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創新誤時投放、全時段投放等方式,為居民提供一個“方便投放、願意投放、精准投放”的分類環境。

突破末端

資源化利用加快“變廢為寶”進度

走進城南街道育華村的廚余垃圾生態處理中心,隻見生物大棚內立著一排排養殖架,每層養殖架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黑水虻。

“我們會將廚余垃圾打成漿,這樣黑水虻吃得更快、更多,當廚余垃圾都被吃完后,剩下要處理的就是黑水虻幼虫及黑色顆粒狀糞便。幼虫可以用作飼料,糞便則被用於制作有機肥。”廚余垃圾生態處理中心工作人員宗晶晶告訴記者。該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日處理餐廚垃圾能力可達50噸,能夠有效解決餐飲業產生的二次污染物,減輕環境污染及回流餐廚的危害。

事實上,“黑水虻”餐廚垃圾生態處理項目只是我市不斷探索提高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能力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還高效完成了上海電氣環保熱電(南通)有限公司技改擴項目,大幅提升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高質量完成飛灰填埋場封場項目,打造了飛灰填埋生態修復工程省市標杆﹔主城區2座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常態化運行,全年分揀處置可回收物近500噸、有害垃圾6.3噸……

轉變理念

“多管齊下”助推打造文明城市高度

“垃圾分類做得好,分門別類要牢記,紅黑藍綠要分清,生活品質節節高……”每個周末,市城管局的“垃圾分類 綠色起航”垃圾分類志願宣傳隊都會走上街道、走進小區,以分類小游戲、分類情景劇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向群眾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投放時間、路線與生活路線不一致。”“定點就算了還要定時!”我市在垃圾分類推行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理解的聲音。“垃圾分類是一個習慣養成的過程,老百姓剛開始感覺到不方便是情有可原的,這個時候宣傳引領就顯得十分重要。”市環衛處副主任陳寶華表示,他們希望通過宣傳引導,將人們一時興起的“新鮮勁”“興奮勁”轉化為持久良好的文明生活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還創新建設了垃圾分類科普展館,寓教於樂、寄學於景,喚醒市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2021年度,市垃圾分類科普展館獲評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教育基地。不僅如此,我市還積極開展推進“積分兌換”“督導員專題培訓”等具有如皋特色的宣傳培訓活動,在全市掀起垃圾分類熱潮,真正做到垃圾分類“進得了家門、入得了心門”。

□通 訊 員蔡嘉寧 陸靜超

融媒體記者吳青青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