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崇川:垃圾分类试点,好事如何长效化?
“虽然现在扔垃圾要多走几步路,但是楼下乱糟糟的垃圾桶没有了,小区里只有几个干净整洁的垃圾厢房,走在路上看着舒心多了。”
提起垃圾分类带来的变化,家住崇川区秦灶街道桂花小镇的邵春菊连声赞好。
2017年起,主城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目前,全区13个街道、约21个小区均有涉及。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场大考。
势在必行,主城区年产生活垃圾40万吨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生量与日俱增。提高垃圾处理能力,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施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目前崇川区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约1100吨,一年40万吨左右,“相当于84万立方米的体积,可以把国际标准大型足球场,填至近118米高,相当于44层楼高。”崇川区环卫处分类科科长王强介绍。
崇川区绝大多数小区的生活垃圾,都是半夜集中运至小区门外,由环卫车统一收运。垃圾集中堆放,异味弥漫,散落的垃圾和污水往往也会蔓延数十米长。
2017年起,崇川区出台“3+1+x”模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最初,从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三分类”开始;待成熟后,加入厨余垃圾,“+1”变成“四分类”;其后,再不断向下细化、精准化,实现“x”。垃圾分类试点,目前崇川区13个街道、约21个小区均有涉及。
今年,全区生活垃圾分类由“三分类”模式向“四分类”模式迈进。1月7日起,在试点小区推行“三定一督”垃圾四分类试点,学田街道、城东街道、虹桥街道、永兴街道、唐闸镇街道成为首批5个试点点位。
试点探索,在细微处多下功夫
2日傍晚5点50分,住在学田街道桐墅湾的申秀莲穿着印有垃圾分类宣传语的“绿马甲”,早早来到自己的“垃圾桶岗位”,开始当天两小时的值班。
橙色的垃圾厢房很显眼,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绿色的厨余垃圾桶、红色的有害垃圾桶和灰色的其余垃圾桶,一字排开,桶身上印着各类垃圾标识,一目了然。这是全区首个集成再生资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四分类”功能于一体的厢房,配备回收、分类、清洗一体化的智能系统。
去年,学田街道在全区先行先试启动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在天龙逸园、都市豪庭、三喜花园、桐墅湾四个小区常态化开展“四分类”工作。从实施情况看,有垃圾“辅导员”的督促与指导时,多数居民可以正确地对垃圾进行分类,没有督促与帮助时,随意扔掉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虹桥街道的万科濠河传奇,是市区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之一。作为“三定一督”巡查员,汤美琴每天准时来到收集房。“厢房每天上午7点至9点、晚上6点至8点定时开放,如今,再也没有人把垃圾丢在楼下了。”
厨余垃圾由第三方运输至厨余垃圾处置中心,其他垃圾由环卫处统一清运至垃圾焚烧厂,有害垃圾由第三方运输暂存于南通天楹公司的垃圾分拣中心,可回收垃圾由第三方精准分类后将进行环保处理……目前,备受关注的垃圾分类后道工作,主城区正在不断探索完善。
奖惩并举,引导群众从“随手扔”到“随手分”
“一开始还挺别扭,但熟练之后,垃圾分类的成效显而易见了。”从支持者到志愿者,再到引领者,邵春菊很有成就感。
秦灶街道桂花小镇设有两处垃圾分类厢房。苏阳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小丽介绍,这两处厢房今年4月投入使用,如今,群众参与率达90%、满意度95%。
城东街道南园社区全景大厦小区的居民们更是主动向上申请推行垃圾分类。让群众如此支持的原因,来自小区环境的大幅改善。
“撤桶并点”将小区内大量的、分散的垃圾桶进行整合,一改小区过去垃圾桶周边的脏乱差。垃圾分类后,全封闭的厨余垃圾专用车的使用,有效解决了垃圾车抛洒滴漏问题。
一项调查显示,98.9%的市民愿意进行垃圾分类,然而付诸行动的人并不多。从主城区的试点情况看,垃圾分类,居民文明习惯的养成是道坎。
强化奖励,能够激发群众垃圾分类动力;强化引导,才能确保群众正确投放。
自垃圾分类试点以来,主城区各街道进行了各类探索:钟秀街道中心村社区成立了小区党员、邻里理事长、网格员、物业人员等组成的邻里红管家“垃圾分类”服务队,多轮次入户宣传、垃圾分类值守、投放引导,培养居民垃圾分类意识;陈桥街道建立垃圾分类业主联系群、组建志愿者宣传队,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举办协商议事会,群策群力寻求“最优解”;永兴街道和沣社区注册垃圾分类社区组织“爱马士·莱芬行动组”,开发垃圾分类H5小程序,实行积分奖励……
今年崇川区计划打造72个“三定一督”四分类居民小区,新增100个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完成1个生活垃圾四分类全域覆盖示范街道和16个市级分类示范小区,建成2处区级分类培训教育示范基地,全力推进“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域覆盖的总体目标。
厢房能否落地、撤桶并点能否实现、后期运营能否跟上……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是和群众“旧习惯”过招的过程。
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崇川区将进一步加强运营管理。目前智能厢房和微信小程序已经开始推进,通过引入社会企业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此外,还将通过创新积分、奖励等措施激发群众积极性;通过终端处置透明,让群众参观监督。 本报记者 江姝颖 陈可 袁晓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