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淮安市新安小學少先隊員群體:爭做新時代“小好漢”

2022年06月01日07:36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賡續傳奇,爭做新時代“小好漢”

“我們不怕討飯,討飯也要宣傳抗日!”5月30日晚,由25名新安小學學生參演的兒童劇《新安旅行團》在淮安大劇院上演,孩子們以舞台為媒介“穿越時空”,實現了兩代新旅“小好漢”們的心靈對話,也把在場觀眾拉回了1935年10月10日——新安旅行團出發時那個下著蒙蒙細雨的早晨。

當年,在校長汪達之的帶領下,新安小學14名孩子組成新安旅行團,以文藝為武器,喚起民眾抗日救亡,宣傳黨的主張。十七載革命歲月,五萬裡救亡征途,經受了戰火淬煉的新安旅行團由最初的14人擴大至600多人,團員們大多成長為各領域的優秀人才。

1946年5月20日,新安旅行團收到了毛主席的親筆復信。75年后的“六一”兒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再次讓整個校園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聽著新安旅行團故事長大的孩子們,正從先輩革命故事中汲取力量,將個人斑斕的夢想,融匯進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中。

跨越87年時光,

重現傳奇故事

“我要給新安小學的孩子們打120分!”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創作部主任、兒童劇《新安旅行團》總召集人毛爾南說。3月18日,《新安旅行團》兒童劇在淮安開始籌備,25名小演員從新安小學2000多名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兒童劇劇組成員。

最艱辛的工作由孩子承擔,最大的驚喜也來自孩子。這群小演員們年齡隻有8到12歲,幾乎沒接觸過戲劇。為此,中國兒藝特別設置戲劇教育工作組,任務是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讓這群從未登過台的小演員達到國家劇院作品的演出標准。

每天7個多小時的排練,還要抽出三四個小時集中學習功課,兩個多月隻放了3天假。高強度的訓練和離開父母的集體生活,讓不少孩子常常哭鼻子。排演老師們便一次次前來救場,“孩子們,當年新旅的‘小好漢’比你們大不了幾歲,他們離開家鄉和父母,把挽救危亡的責任扛在肩上,站在舞台上,你們就是新旅的‘小好漢’,怎麼能在這些小小的困難前退縮呢?”

換上新旅藍色的工裝褲,在燈光和音樂的映襯下沉浸到歷史中,相信自己就是87年前的新旅團員,這群孩子做到了。首演舞台上,小演員李柏豪飾演的陳默在黃河邊聲嘶力竭地呼喊爸爸,卻又轉身拭去眼淚,將小家幸福放在一邊,把宣傳抗日的責任扛上肩頭,讓無數觀者動容。“孩子們的表現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真的融入了角色、走進了歷史,這群新時代的少年‘接棒了’。”新安小學學生家長袁姍姍說。

銘記回信囑托,

賡續紅色血脈

“同學們,別忘了,我們的口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拼命地做工,拼命地跳,一邊兒學習,一邊兒教。別笑我們年紀小,我們要把中國來改造……”每逢新安小學少先隊員們離開校園、走進社會,開展集體尋訪、社會實踐活動時,這首由田漢作詞、張曙作曲的《新安旅行團團歌》總會被再次唱響。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以來,新安小學先后利用寒暑假組織“紅領巾尋訪團”、“學新旅”社會實踐活動、“小好漢重走新旅路”紅色尋訪等活動。

活動中,新安小學少先隊員們沿著新安旅行團前輩的足跡深入鎮江、南京、安徽等地,尋訪新旅活動舊跡,採訪新旅老團員,探訪陶行知曉庄辦學舊址,走訪汪達之故鄉黟縣碧山村。“當年的新旅前輩在行走中增長才干,在行走中學習和宣傳抗日救亡,在行走中與民族同呼吸共命運。親身來到那些新旅前輩們曾經奔走奮斗過的地方,我感到和新旅團員們的距離更近了,他們不再是文字裡的、照片裡的人物,而是鮮活可愛的前輩,新旅愛國奮進的精神值得我們銘記與傳承。”在尋訪日記中,新安小學學生咸絲予真誠地寫道。

在收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一周年之際,淮安市新安小學再次舉行“小好漢宣講員”聘任儀式。活動中,20名優秀少先隊員光榮加入了“小好漢宣講員”的行列。未來,他們將走出校門、走向全國,宣講新安旅行團的歷史。一年來,“新安宣講團”由原來的30名同學,增加到200多名,累計開展社區宣講、志願服務上百次,在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義務接待參觀者62000人次。

接力“新旅精神”,

踐行“強國有我”

5月27日上午8點,新安小學六(8)班響起孩子們的琅琅書聲,再過一個月,他們即將迎來畢業。懷揣夢想,他們奮進的腳步更加堅定。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一周年來,六(8)中隊的少先隊員們先后參與“和新旅老團員面對面”“和新旅爺爺奶奶比童年”等活動,向新旅健在老團員報告學習成果,並用不同的形式和全國各地的同學們交流黨史學習心得。“一年來,明顯感到這群孩子變得自主、成熟,回信帶來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激勵他們不斷克服困難、勇毅前行。”六(8)中隊輔導員皮麗深有感觸。

作為畢業班學子,這群“新旅精神”的接力者躊躇滿志,也從去年這份最珍貴、最特殊的兒童節禮物中悟出了更多深意。六(8)中隊中隊長楊路然說:“新旅的故事是我們一生的財富。烽火年代,他們以‘救國有我’為號角,發出了嘹亮的聲音。今天,我們將堅定‘強國有我’的信念,實現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

□ 本報記者 張莎沙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