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喇叭喊-網店賣-直播帶-數字化

江蘇沭陽堰下村:花鄉迭代4.0

黃啟源
2022年09月06日08:21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堰下村又到了一年中最為多彩的季節。事實上,這裡除了顏色各異的花木,更有多姿多彩的現代生活。這是一個被互聯網深度改變的蘇北鄉村。

江蘇花木看沭陽,堰下村則是沭陽花木產業與時俱進的縮影。從上世紀末一家一戶種、靠大喇叭叫賣的1.0時代,到新世紀初開網店賣花木的2.0時代,再到近年直播帶貨的3.0時代。如今,堰下村又邁進了數字化的4.0時代。

“從飯都吃不飽,到家家住洋樓、汽車滿街跑。”李彥春從1990年擔任村支書至今,對於堰下村這些年的發展變化,他感慨“非親身經歷不敢相信”。目前,堰下村有苗木經紀人500多名、青年創客近900名,花木網店1000多個,花木電商年銷售額超5億元。十年來,堰下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47萬元提高到2021年的約4萬元,趕上了蘇南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堰下村的大喇叭如今還在。丁華平攝

1.0時代:喇叭一響,黃金萬兩

說到堰下村花木產業的形成,繞不開老支書胡方影。

1980年,改革開放才剛起步,胡方影在村上第一批嘗試種植綠化苗木。隨后在擔任村支書的7年裡,他發誓要帶領群眾趟出一條擺脫貧困的路子。於是,在胡方影的帶領下,沭陽縣首家村級集體花木合作社——堰下花園成立,村民們紛紛跟著種起花木來。

彼時,城市發展日新月異,花木需求旺盛,胡方影敏銳地嗅到了商機:能不能把花木直接賣到城裡?為此,他帶領一批花木種植大戶、經紀人走出去,進城“闖”市場。

很長一段時期裡,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胡方影都主動拜訪當地的園林、教育部門和廠礦企業等單位。“這樣做有些漫無目的,在那個時代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胡方影說。為了讓潛在客戶看得直白,他和經紀人隨身攜帶印刷廣告,各類綠化苗木一目了然,還把苗木成活或結果的實景拍成照片。

功夫不負有心人,堰下苗木迅速打開了市場。胡方影和村民們提出了一個月的“保活期”:一個月之內,如果發生死苗和干苗的情況,會給予客戶無償更換、補植。漸漸地,進出堰下村裝載花木的卡車多了起來,村部的大喇叭一時成了花木供求信息的重要工具。

“誰家有黃楊,需要一萬棵,大家抓緊送來村部!”時任堰下村通訊員的姜漢超,通過廣播幫花農銷售花木,被稱為堰下村“廣播第一人”。每天清晨,在他濃厚鄉音的招呼聲裡,一家一戶的花木與廣闊的市場連接了起來。

從村部的第一個大喇叭,到經紀人家家戶戶紛紛用上大喇叭,500多隻大喇叭“此起彼伏”,堰下村花木經濟實現了總量躍升。到1992年,堰下村花木年銷售額已突破1500萬元。

“喇叭一響,黃金萬兩”,成為這一時期堰下花木交易的生動呈現。

在堰下村“快遞一條街”的快遞攬收點,人們忙著把訂單打包、裝貨。胡道兵攝

2.0時代:戶戶開網店,人人能致富

經過上世紀后20年的發展,花木產業已經讓堰下村人嘗到了富裕的滋味。面對不斷開拓的市場空間,他們沒有滿足。退伍軍人出身、敢想敢干的李彥春1990年接過村支書的擔子后,帶領大伙搞規模種植,組建花木銷售聯合體,探索闖蕩,奮進不止。

新世紀初互聯網興起時,堰下村就果斷搭上了“互聯網+花木”的班車。為了讓村民掌握開網店的技巧,李彥春牽頭成立村網絡創業培訓班,請來網絡創業成功人士,讓花農接受電腦、網絡銷售知識的免費培訓。

過去習慣了跟土地打交道的花農,轉身成了互聯網經濟的弄潮兒。

53歲的鮑恩江,是堰下村買電腦比較早的人,在全村注冊了第一家淘寶店。一切都是試試看的念頭,卻讓他越做越踏實。人在家中坐,客戶找上門,給出的價格比平時線下還高出一截。網店很快有了起色,第一個月成交額上萬元,第一年銷售額就達二三十萬元。

網店銷售猶如星星之火,帶動村民紛紛效仿,也吸引了本村大學生返鄉創業。

趙蘇杭2009年大學畢業后就回到了村裡做花木生意。為了開好網店,他買來厚厚一摞書籍學習,也參加了鎮裡的培訓班。從2010年至今,他的網店開到了多個電商平台,光注冊的商標就有17個,去年銷售額突破了800萬元,他也被沭陽縣委縣政府授予當地“十大淘寶精英”稱號。

當花農與互聯網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堰下村花木產業發展由此踏上了信息化的快車道。在堰下村,全村5600多人,靠花木創業就業的有3000多人,可謂家家種花木,戶戶開網店,人人能致富。

花木銷售進入旺季,堰下村電商主播忙著直播帶貨。劉慶攝

花木銷售進入旺季,堰下村電商主播忙著直播帶貨。劉慶攝

3.0時代:手機“新農具” 直播帶貨忙

當直播風靡大江南北,堰下村總能得風氣之先。

“進入直播間的朋友,大家眼前這一盆紅色的三角梅,是我們家主打品種,現在全方位給大家展示下,看好的今天下單還有優惠……”每天一大早,堰下村“幸福花海”花卉基地內,就有村民早早拿起“新農具”,干起了一天的“新農活”——手機直播。

臨近中秋,花木銷售迎來旺季,基地負責人仲維國顯得更忙了。在這裡,他經營著6座花木大棚,偌大的場地被盆栽填滿,有滿樹紅果的火棘,有蒼老遒勁的羅漢鬆,還有亭亭玉立的三角梅。“我們基地有十多位主播,每天8點開始直播,一天成交額平均在8萬元。”他說。

現年50歲的仲維國,返鄉創業已經20多年。2016年,他緊跟互聯網經濟的風氣,創辦了當時縣裡第一家淘寶市場“幸福花海”,帶領當地村民直播賣花,現在基地總面積60余畝。

到了午后,大棚裡的溫度略高,也阻擋不了花農們直播的熱情。一部手機、一個支架、一片“花海”,構成了他們充實而忙碌的一天。在“幸福花海”基地直播的陳晨說,每天上班就是和直播間的粉絲們“聊聊”花草,生活很充實,收入也很滿意。

出生於1988年的蔣婷婷,畢業於南京審計大學。2018年,她辭去縣城一家銀行的工作,回到村裡給經營花木的丈夫搭把手。看到不少村民正在試水這種新的帶貨方式,她也從一個“小白”開始操練起來。

“從一開始的零訂單,到后來每天幾單、幾十單、100多單,一年的話利潤也在六七十萬元 。”蔣婷婷說,以前村裡是“喇叭一響,黃金萬兩”,現在是每家每戶“手機一響,黃金萬兩”。

入夜,堰下村“快遞一條街”的中通快遞攬收點內依舊燈火通明,工人們忙著把各地網友的訂單熟練地打包、裝貨。8月下旬以來,僅中通網點每天攬收的快件量就在1.5萬件以上。據了解,村裡“快遞一條街”的快遞網點有10余家,2021年發出的快遞訂單在2600萬件以上。

航拍堰下村村貌。沭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4.0時代:數字賦能 花鄉蝶變

觸網蝶變的堰下,更進一步。2021年7月,堰下村啟動建設“數字堰下”,步入數字化“4.0”時代。 “通過手機就能看到大棚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數據,物聯網讓農業生產變得更智能﹔在‘花木電商’版塊,顯示著苗木價格、價格指數,這些大數據可以指導花農定價。此外,村裡還設有創客空間,免費給創業的村民提供專業的直播設備。” “數字堰下”系統管理員黃寧說。

8月20日,天氣悶熱。一大早,堰下村花農嚴邦風安排工人打開數字大棚的天窗和風扇,給棚內降溫。通過手機“數字堰下”小程序,嚴邦風對大棚裡的茶花和瑞香等花卉生長環境“了如指掌”。最近,他還通過村裡“大數據中心”推送的市場行情數據,發現紅葉小波球市場需求上升,立即調整思路,備貨囤貨,銷售持續火爆。

目前,堰下村50畝以上規模的花木基地都安裝了傳感監測設備,生產數據實時匯集到村數字化指揮中心。同時,通過與縣花木產業大數據平台互聯互通,“數字堰下”實時抓取全口徑市場行情,村民足不出戶就知道往哪賣更能賺錢,手機一點就能“買全村、賣全國”。得益於大數據管理帶來的效益提升,堰下村去年花木產業生產總值達5.15億元,同比增長15%。

除了帶動生產銷售,“數字堰下”也為村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走在堰下村,家家戶戶門口有一個二維碼,手機一掃,戶主家的文明星級、經營店鋪等信息就顯示出來了。“一戶一碼,相當於各家的數字名片,方便外地人過來了解我們每家網店的經營和誠信情況。”嚴邦風說。

今年初,村民談洪珍家裡的電視機裡安裝了“數字堰下”,生活比以前方便了很多。從買菜、送水、修理家電,到買藥、訂餐、理發等,按一按遙控器,或打個電話,就能享受到上門服務。

對年輕人而言,“數字堰下”手機端就更方便了,在手機上就能交水電費、發布花木買賣信息以及查看政策發布、村務公告等。大家發現什麼問題,還可以通過“隨手拍”功能及時反饋給村裡,大伙兒參與鄉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識也更強了。“我們可以了解村裡面各個方面的信息,更好地參與村裡的生產生活,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嚴邦風說。

“富口袋”的同時也要“富腦袋”。為此,堰下村重新修整了農家書屋,搭建數字影院,把人情新風、村民公約等錄入“數字堰下”系統,引導村民講文明、樹新風。當前的堰下,產業更興旺、生活更便捷、治理更走心、鄉風更文明……數字賦能的美麗花鄉,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在沭陽縣委書記彭偉看來,數字鄉村建設,基礎是“建”,核心在“用”,關鍵在“融”。“我們要以‘數字堰下’為樣板帶動全縣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他說。

(責編:蕭瀟、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