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勁揚帆乘勢而為 江蘇江河湖海融入5G時代

水韻江蘇,碧波萬頃。由水融匯而成的“魚米之鄉”在近日展現出了一番新氣象:省內江河湖海在國內率先迎來了5G時代,實現了移動5G網絡全覆蓋。
今年年初,國務院批復、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其中要求加快沿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江河湖海5G全覆蓋,不僅是技術與地域上的全面突破,更是提振信心、釋放產業發展潛力的一大舉措。
未來已來,江蘇移動護航各界業態開拓發展,攜手踏入因5G而驅動開啟的“新紀元”。
圖為在南通黃海大橋沿岸80米高塔上建設5G基站。江蘇移動供圖
揚帆入海,繪就海洋覆蓋“全地圖”
下載速度280.48Mbps、上傳速度179.16Mbps,完工過去3個月,江蘇移動南通分公司海上基站項目經理吳維國仍能脫口而出,這組來自如東海上換流站附近海域的5G傳輸測試數據。作為省內信號傳輸距離最遠的5G基站,它的背后,是由江蘇移動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特質而打下的深深烙印,更是其在海域5G建設上竭力拼搏的生動縮影。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近年來,江蘇沿海近海養殖、灘涂旅游、海上風電等產業發展迅速,5G覆蓋成為“剛需”。針對5G建設,海岸線與海島尚有陸地可依,但是在廣闊無垠的海面上,缺乏5G基站附著地點。正是由於這一特殊性,在海上進行5G網絡覆蓋,一度成為通信運營企業的一項難題。
即便如此,江蘇移動也啃下了這塊“硬骨頭”。通過開展沿海網絡專項建設工程,以“陸地+島嶼+風電平台”組合方式,織就了一張“沿海體驗優,近海信號穩,遠海呼得著”的海洋精品5G無線網。尤其在南通,江蘇移動已建成全省半數以上的海上風電平台5G基站。
“海上不比陸地,每一次乘船出海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場考驗。”吳維國回憶,建設階段,每出一次海,就意味著3小時的海上顛簸與數十公斤器材的人力搬運,加上海上天氣變化莫測,安裝要搶抓天氣、潮汐的窗口期。“每到一站,要爬到25米的塔上作業,看著腳下的海浪拍打,心裡慌得很。安裝的時候,我們都特別小心,生怕把配件掉進海裡。”
基於如東海上換流站建設而成的江蘇最遠5G基站,正是源於這一項目。這座基站的海纜長度達到120公裡,而布局海纜如此之長的5G基站,是江蘇移動有史以來第一次。“這裡離海岸線70多公裡,超過了光模塊的極限傳輸距離。我們琢磨了很多方案,最終採用海上SPN承載和OTN光傳送網絡技術結合,搭建一套波分系統,解決了信號回傳距離受限的問題。”吳維國表示,這類方式在全國屬首創。建設完工后的測速結果顯示,附近海域的5G平均速率達到了此前4G時期的10倍。
一艘艘船舶出海再返航,一件件設備駁運再架構……如今,在954公裡的海岸線上,江蘇移動讓161個5G基站迎著海風巍然而立,實現了江蘇海域近海40公裡的5G覆蓋。
向海圖強,風勁揚帆。“互聯網+海洋”深度融合促進著“深藍大腦”的形成,江蘇移動在國家“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大背景下,讓海洋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有力推動“智慧海洋”產業成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圖為在蘇州鴨頭灣附近的湖邊高塔上部署5G網絡設備。江蘇移動供圖
川流不息,“靶向”發力補齊信號盲點
江蘇川流,經年流波。省內江河湖泊中,長江、太湖等重要水域成為5G全覆蓋建設重點。“針對淡水水域,我們在已建成的4G基站基礎上,開展了5G升級工作。”江蘇移動規劃技術部丁智經理介紹,在升級優化江河湖域通信的同時,江蘇移動積極填補信號盲區,滿足航運、漁業、旅游業、工程、應急、行政執法等方面的通信需求。
“補盲”需得先“掃盲”。江蘇移動與省海事局、各地海事部門充分對接,先后聯合組織在江面及沿江區域開展數十輪次長江通信網絡信號測試,並對排查出的網絡信號盲區進行了專項規劃:在有基站區域,布局5G網絡設備、調整網絡扇區,確保航道信號最優化﹔在無基站區域,高效布局新建5G基站,全面提升沿江網絡通信能力。
總體建設有序推進的同時,江蘇移動著眼於江河湖泊沿岸的“小微堵點”,因地制宜打出建設“組合拳”,以應對島嶼多造成的地形復雜以及江面寬的地段選址難等問題。在南通,依托蘇通大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建設移動5G微站,同時實現橋面、江面5G覆蓋。在蘇州張家港,面對江蘇長江段少有的獨立島嶼雙山島,創新實現了微波設備同時對接PTN和SPN設備,讓5G網絡覆蓋全島。
自江流向南遠眺,澄碧的太湖有了一顆“綠心”。對江蘇移動無錫分公司網優工程師楊錫繼來說,沒人能比他更熟悉湖岸線。為了彌補4G時期湖心未能完成覆蓋的“遺憾”,他跑遍太湖沿岸,通過測試數據和仿真系統,結合湖中島嶼和沿岸地形分布,梳理出太湖覆蓋補點2.6GHz 5G基站28個、700M 5G基站48個,並快速完成站點建設。優化過程中,他還協同蘇州、常州同事共同完善邊界區域網絡質量,讓信號精准“入駐”湖心。
水韻江蘇聯網入雲,及時傳遞著永不間斷的數據。放眼江河湖泊,江蘇移動悉心“把脈”,“靶向”發力,精確測算基站釋放的扇形信號區域,讓5G通信覆滿水面。
圖為在長江滬蘇通鐵路蘇州段附近高塔上部署5G網絡設備。江蘇移動供圖
推陳致新,政企應用迎技術革新機遇
遙看長江,奔涌波濤載著無數船舶向前航行,寬闊的江面上一派繁忙景象。潮涌之上,一架無人機在空中飛轉,鏡頭對准貨輪浮漂進行拍攝,記錄下的畫面實時回傳到了海事部門的監控室大屏上。
2020年,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提出推進“陸海空天”一體化水上交通運輸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長江水道航運發達,江蘇段航線船舶日流量長期處於高位。面向智慧海事,江蘇移動充分利用5G全覆蓋優勢,量身打造“5G+海事”新應用。
以前,海事巡查人員如果發現過往船隻有違法行為,需要在下一個港口叫停、處置。后來有了無人機,巡查人員可將違法証據照片上傳到系統中,系統會通知相關人員,在網絡上就能完成整個流程。
4G時代,操作無人機很大程度上依賴飛手,也無法很好地實現畫面回傳。然而在5G網絡下,隻要在后台系統裡設定好航線,無人機就能夠在預設點位上記錄執法過程,安全性和數據傳輸能力都得到有力保証,大大增強了海事部門對轄區內水上安全形勢的掌控。
空天之外,陸地上的監察手段也迎來“上新”。在長江常州段25.8公裡的江岸線上,117套人車結構化攝像機、全景AR攝像機、紅外線熱成像攝像機、智能巡邏機器人等智能化監控設備,以360度全視角監控著長江江面。
這張服務於公安部門的“智能防控天網”,得益於5G高速網絡的有力支撐。江蘇移動常州分公司集客業務支撐高級主管張亞建介紹,智能化監控是在積極響應公安執法監督管理需求下,兩方設計合作的成果。當監控設備拍到可疑畫面,就會實時傳輸數據至長江禁捕退捕信息化防控平台,快速識別出沿江垂釣、本地船舶偷捕、外地船舶入境偷捕和地籠絲網捕撈等四類違法行為,並自動報警,有效打擊違法捕撈行為,落實長江大保護。
據了解,智能防控天網上線一年多來,累計推送各類預警信息近6000條,下發工作指令超100條,協助教育驅離放行70余人、破獲非法捕撈案件9起、抓獲非法捕撈嫌疑人16人、查獲漁獲200余公斤,極大震懾了涉漁違法犯罪行為。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保護長江,既是歷史責任,也是綠色發展的時代旋律。江蘇移動聚焦長江,與公安、城管等部門問道良策,碰撞出共護長江的“5G智慧”,讓長江治理執法跑出“加速度”。
目前,長江江蘇段沿岸城市中,南京、蘇州、泰州、常州、揚州等地相關執法監督部門陸續與江蘇移動達成合作,深入研究精准定位航運、環保等相關領域的創新應用,為水域航業賦能提智。
圖為在京杭運河邊優化5G網絡。江蘇移動供圖
崇實為民,擦“靚”百姓幸福底色
午后間隙,輕柔的陽光為海灘綴出點點晶瑩,連雲港海頭鎮海前村的主播們捧起剛捕撈起的海鮮,在直播鏡頭前熱情推薦。
“這些都是剛剛上岸的海鮮,想吃就下單!”直播平台上,村民靜姐一邊介紹,一邊打包已售海貨。靜姐夫妻運營著一個有十幾萬粉絲的直播賬號。他們一直都做著包船去碼頭收鮮的生意,因為收鮮按照海上潮汐時間定,深更半夜出門也是常有的事。
隨著5G網絡覆蓋,他們趕上電商經濟大潮,實現了在收鮮現場隨時隨地“開播”的願望,海貨也賣得更加順暢。“以前拍視頻賣貨,要找信號好的地方才能發出來。現在碼頭上有了5G網,我拿到貨就能開播,而且畫面特別清楚,不會卡頓。”靜姐笑著說,自己再也不用等“風吹過來的信號”。
看到周圍親鄰“雲上”帶貨,生意還紅火,村民們紛紛開始電商銷售的嘗試。在這股直播帶貨、電商拓銷的風潮下,海頭鎮成為省農村電子商務示范鎮。
5G覆蓋,不光讓電商走進了大伙的日常生活,也為農旅插上了智慧翅膀。現在,基於移動5G網絡的洪澤全域旅游平台,將洪澤湖周邊26個鄉村旅游景點實現雲上聯接,依托精准、海量的視頻監控數據、運營商數據採集分析,從出行、購物、餐飲、娛樂等多方面為游客打造一站式服務。搭上5G快車后,洪澤全域旅游發展成效顯著。據統計,作為洪澤湖景區重要景點之一的蔣壩,在今年的螺螄節活動期間,游客旅游熱情高漲,累計接待6.9萬人。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近年來,村庄美、產業強、村民富、鄉風好、管理精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江蘇田間繪就。一連串5G智慧應用的落地開花,見証了“江河湖海5G全覆蓋”項目乘勢而上,助力鄉村振興提檔加速,加強農村網絡深度覆蓋的全過程。江蘇移動緊扣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持續滿足沿海漁民高質量生活、學習和娛樂的需求,提供5G高清視頻通話、優惠流量包等多樣化服務,讓百姓更真切地感受到5G網絡帶來的便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