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洪澤引才困局求解:“洪雁”回歸+人才“飛地”

“愛我家鄉·洪雁回歸”現場招聘會。洪澤區委宣傳部供圖
去年,江蘇淮安市發布了誠意滿滿的“英雄帖”——《“淮安市333產業人才”集聚行動方案》。當年一盤點,洪澤區招引的“333產業人才”隻有74人。
還有一組數據讓洪澤區的主政者頗受觸動。據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統計,2021年留在江蘇的省內高校畢業生中,選擇在省會南京就業的約7.98萬人,選擇在經濟大市蘇州就業的畢業生達6.58萬人,選擇在蘇北五市就業的總共約6.9萬人,約佔到1/5。
面對激烈的人才爭奪戰,蘇北小城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洪澤基於本地實際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喚“洪雁”回歸
洪澤這座位於洪澤湖畔的小城,常住人口僅28.5萬,區域面積1394平方公裡,水域面積佔了55%。由於城市體量較小,優質企業有限,人才難招引、留不住。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當地對各類專業人才又有了更多渴求。
近年來,洪澤確立了工業強區、旅游富民的“雙輪驅動”戰略,描繪了長三角地區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美好藍圖。洪澤區委書記張沖林提出,在這張藍圖上,大學生這一重要人才資源是最關鍵的要素、最重要的動能、最閃亮的角色,“但目前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情況顯示,人才流失現象亟需重視”。
統計顯示,洪澤區每年赴外地上大學的學子約為1600人左右,而在去年74人的“333產業人才”名單中,洪澤籍畢業生僅有屈指可數的11人。
“我們調整了引才方向,出去的學子們對洪澤的地緣更熟,文化認同度更高,把他們引回來、留下來,值得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洪澤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左鵬介紹,今年3月下旬,洪澤區委組織部、統戰部、工商聯等部門多方聯手,共同開展了“愛我家鄉·洪雁回歸”大學生就業創業促進提升工作。
一場招才引智的全員行動在洪澤鋪開。
3月底,洪澤在多個媒體平台推送《給廣大洪澤籍學子的一封信》,安排專人聯系有意向的大學生,提供“1對1”保姆式精准服務﹔為了讓在外的學子更好了解發展中的家鄉,當地以鄉鎮為單位,組織村(社區)逐戶摸排登記本土大學生信息,重點摸排在近兩年即將畢業的學生信息,建立鎮村大學生信息聯絡群……
6月,首場“愛我家鄉·洪雁回歸”現場招聘會舉行,為企業和歸來的學子們,搭建精准就業的橋梁﹔洪澤區委、區政府印發《關於加快人才集聚打造長三角地區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實施意見》,為人才安居政策再加碼……
今年22歲的孫志偉畢業於湖南一所高校,“我學的是舞蹈專業,畢業前已經與岳陽一家公司簽署了三方就業協議,但是待遇每月達到預期。看到‘洪雁回歸’行動后,便起了回家的心思。”
孫志偉說,在向老家所在的高良澗街道咨詢后,他了解到剛剛開業的淮安方特東方欲曉主題公園恰好有匹配崗位,一畢業便入了職,且月薪在7000多元。
“高良澗街道本輪共計摸排學生1040名,協助進群936名,確定有返鄉意向的126名。”高良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壹淇表示,聯絡員不僅需要向這些學子們介紹人才招引政策,更要幫忙匹配合適崗位。
截至9月21日,洪澤通過“愛我家鄉·洪雁回歸”行動已累計招聘大學生392名,其中75家重點企事業單位累計招聘大學生299名,同比去年全年大學生入企就業人數增長了3倍。
引進只是第一步,為做好留住人才的“后半篇文章”,當地將持續打造大學生就業生活一站式服務平台,把“我要找工作、我要找對象、我要找喜好”匯集起來,制作發放洪雁人才“暖心卡”,推出景區游覽、娛樂消費、餐飲休閑等多項優惠便利政策,既注重滿足歸來青年群體的普遍需求,又注重解決個性需求,營造暖心留才的良好環境。
“愛我家鄉洪雁回歸”部分學生入職簽約。洪澤區委宣傳部供圖
建人才“飛地”
今年初,在南京徐庄高新區的一家企業工作三年后,28歲的呂成有了跳槽的想法。“畢業后我就來了南京工作,早已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對於新工作,我一來考慮要匹配自身優勢,二來希望能夠留在南京這座城市。”
讓呂成意外的是,經過一番篩選,最符合他預期的企業是位於洪澤區的江蘇沃盾耐磨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稱“沃盾”)。結果是,他既加入了這家公司,又如願留在了南京。話說回來,這多虧了洪澤“人才飛地”的探索。
“人才飛地”是寧淮共建合作的創新產物。2021年初,中國(南京)軟件谷與洪澤經濟開發區攜手建立的南京軟件谷洪澤工業園洪谷研發中心投運,洪澤12家企業首批入駐辦公,沃盾便是其中之一。
“對沃盾等洪澤企業而言,入駐到‘人才飛地’之后,人才不需要到洪澤即可為企業服務。”洪谷研發中心現場負責人邵菲介紹,洪谷研發中心一期辦公面積1500平方米,集研發、孵化、設計等功能於一體。洪澤的企業來“人才飛地”入駐辦公,可以把孵化、研發放在這裡,將生產制造依舊留在洪澤,以此破解當地的引才困局。
沃盾人力總監郭瑋介紹,類似於呂成這樣的人才,在洪澤當地較難尋覓,人才飛地的搭建對企業的人才儲備起到了積極作用。
對於人才磁吸力有限的三四線城市,當“全職留人”的思路走不通,“靈活引智”的方式已成為人才和城市間“雙向奔赴”的新選擇。就江蘇省內而言,從科技鎮長團到人才飛地,都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的柔性引才實踐。
“如果說‘科技鎮長團’架起了科技成果轉化、校地合作的重要橋梁,那麼‘人才飛地’則是通過異地聚才的方式為三四線城市帶來了‘最強外腦’。”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所所長張春龍向人民網表示,通過柔性引才,一方面能夠根據地方企業實際來量體裁衣,缺什麼引什麼,另一方面,不需要長期待在企業“大本營”,讓人才唱響“雙城記”的可操作性更強。
今年6月,淮安市科技局發布了《寧淮科創走廊研發基地管理服務辦法(試行)》,這也意味著“洪澤探索”已擴展到市級層面。“從實踐來看,企業更願意在人才飛地完善自身的銷售網絡,我們后續的發力方向是把‘人才飛地’建設成支持洪澤企業發展的人才基地、研發中心、貿易前站,通過一系列政策引導,強化洪谷的‘研發’屬性,讓洪澤企業能夠更好享受到南京的科創資源紅利。”洪澤經濟開發區外商投資服務中心主任趙蘋表示。
一手筑巢引鳳招徠“洪雁回歸”,一手打造平台構建“人才飛地”。眼下,洪澤的“用人之渴”正在逐步緩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