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為 “數字浪潮”注入“關鍵因子” 數字職業成江蘇新增就業最快領域

2022年10月10日07:56 | 來源:新華報業網
小字號

網絡問診、手機支付、數字孿生制造車間……快速掀起的數字化浪潮讓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也給人們帶來了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9月28日正式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版大典”)。 與2015版大典相比,新版大典淨增了158個新職業,並首次標識了97個數字職業。

雖然這97個數字職業名稱目前尚未公布,但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數字職業主要涵蓋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區塊鏈、集成電路、機器人、增材制造、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等領域。此次專業技術人員大類新增職業主要集中在數字技術領域,特別是專門增設了數字技術工程技術人員小類,這個小類下設13個數字技術職業。這些新增的職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江蘇新增就業超三成來自數字經濟領域

近年來,江蘇堅持把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加快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涌現,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截至去年底,全省數字經濟規模已經超過5.1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數字職業也成為新增就業人數最快的領域。來自江蘇省人社廳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的69.67萬人中,近1/3來自數字經濟及其關聯領域。

張廣思是速度時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圖像處理算法工程師,平時工作內容是對高精度相機、激光雷達、陀螺儀和全球定位系統等設備採集的高精度地圖進行數據處理、圖像優化,通過算法運行生成三維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地圖比我們平時開車時使用的導航電子地圖精度更高,主要用在自動駕駛系統上。”張廣思表示,算法工程師技術門檻要求很高,不僅要掌握計算機、電子、通信、高等數學等相關專業,還要能熟練閱讀海外專業書刊,會使用仿真工具MATLAB等,“就像機器人行業的CPU”。據速度時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何金晶介紹,作為一家具有國家甲級導航電子地圖制作資質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300多位研發人員中,包括Web Gis開發工程師、算法工程師、大數據開發工程師等很多數字經濟專業技術人員。

隨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加快,一大批數字技能人才也應運而生。張溧是江蘇南大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主要工作是負責廠區無人車間的生產監控以及應急報警事故處理。“廠區工人遇到困難隻要輕敲三下工作卡,我們中控室也可以實時接到求助指令,甚至圍牆外樹枝長到牆內影響了公司的紅外感應儀使用,中控也會提醒。”作為國內MO源光電材料的重要生產基地,南大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整個車間從生產准備、進料、產品下線包裝早已實現全部數字化、自動化。張溧說,根據生產內容不同,數字車間的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的工作內容也會不同,南大光電生產的是化學產品,系統操作員大多是化學專業出身,除了會操控電腦,還要會及時處置各種應急報警,對員工的應急反應、安全意識、技術維修等綜合能力要求很高。一位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從上崗到獨立操作,要跟著師傅至少學上一年。當然,這些可身兼多職的數字技術員收入也比一般的生產操作工高得多。

數字職業人才高薪難求

去年11月,北京市人社局發布的《2021年北京市人力資源市場薪酬大數據報告》公布了部分數字職業在內的30個新職業的薪酬水平,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薪酬中位數為48.7萬。這一職業人群中,薪資前25%的人平均年薪在50萬以上,而薪資后25%的從業者,其平均年薪也有22.7萬。年薪中位值排名第二至第四位的數字職業分別是信息安全測試員、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年薪中位值分別為32.4萬、29.3萬、28.0萬。

雖然這僅僅是北京地區部分數字職業薪資情況,但由於數字職業對員工的要求更高,很多崗位都需要從業人員一專多能,加上數字化浪潮掀起的人才需求熱潮,必將使得頂尖數字經濟人才成為同行業的高薪一族。

高等院校是專業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為擁抱數字生活,近年來,國內高校主動開設各種數字專業,強化數字人才培養。今年教育部新增的1961個高校本科專業中,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機器人工程、網絡與新媒體等,大多數都與數字經濟領域相關。江蘇省內高校緊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增設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雲計算、物聯網工程等專業。江蘇技工院校更是新建了6個數字類品牌特色專業群、8個數字類一體化教學名師工作室﹔支持36所技工院校新增數字技能類專業62個。

人才成長需要一個周期,從記者調查的企業來看,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遠遠超過了人才培養的速度。

市場化的人才獵頭最先嗅到人才缺口信號。上海外服江蘇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蔚樹峰以公司長期服務的企業為例,一家美資汽車制造企業研發中心近三年的數字經濟人才需求量從98人增加到了234人,一家IT企業的數字人才需求量從43人猛增到了116人,三年增加了兩倍多。金色未來人力資源集團董事長徐文杰說,傳統制造企業對於數字化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升,“比如汽車行業,以前需要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機械制造與設計、汽車工程等專業,隨著新能源汽車迅速崛起,現在造車行業需要的是自動駕駛算法工程師、視覺工程師、PS工程師等等。”

從去年底開始,江蘇東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數智化部總經理溫智惠在公司有了一個新身份——首席數字官。身份的變化源於工作職能的變化,隨著盛虹股份“智轉數改”步伐加快,數智化部的作用愈發突顯,任務也越來越重,“在企業內部快速整合相關應用,充分挖掘並利用現有數據價值,賦能管理決策,以及協助各工廠利用新IT技術構建智能工廠時,都離不開數據分析、模型仿真、信息安全等技術人員。公司進行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更需要很多信息化專業工程師。”溫智惠說,目前數智化部招聘主要集中在數據分析師、開發工程師和信息安全專業人才等,這些技術工種企業需要有一定的經驗,但由於高校類似專業畢業生很少,即便有一些相關專業,與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需求之間還是有差距。

速度時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副總裁何金晶介紹,由於國內現有數字化人才供給不足,公司對於數字經濟人才的引進採取內部推薦、校招、社招等多渠道進行。例如算法工程師、Web Gis開發工程師的招聘,公司實施內部推薦獎勵制度,每推薦一人,試用合格后會給推薦人一定獎勵,即便這樣,數字人才還是很難招。

中國信通院此前發布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緊缺的數字人才不僅包括數字產業化創造的數字技術、數字研發崗位,也包括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字技能人才。

構筑數字經濟人才“強磁場”

人才是數字經濟的“關鍵因子”。數字經濟轉型中,江蘇把構筑數字經濟人才高地擺在優先級。今年5月,江蘇出台《江蘇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護航數字經濟發展,明確提出要加強數字人才建設,加快建設人才發展高地,使江蘇成為吸引、集聚數字人才的“強磁場”。

圍繞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江蘇加大了數字經濟人才引進力度,將數字經濟領域人才納入各類人才計劃支持范圍,積極培育數字經濟新就業形態,鼓勵各地建設創新工場、眾創空間等集孵化與創投於一體的數字經濟孵化器,促進數字經濟初創企業人才集聚和成果轉化。建立緊缺急需數字經濟人才引進“發榜應征”機制,每年遴選培養1000名數字經濟卓越工程師。

圍繞“數字工匠”培養,江蘇聚焦江蘇30條優勢產業鏈、10條卓越產業鏈,著眼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重點領域,明確數字技能提升行動的實施路徑,將數字技能類職業(工種)納入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范圍,列入高技能人才培訓補貼緊缺型職業(工種)目錄,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計劃每年新增數字技能人才10萬人。

職稱評價是引領人才培養使用的“指揮棒”。據了解,江蘇正著手建立全省統一的數字經濟職稱評價制度體系,在工程系列職稱中增設數字經濟工程專業,在原有電子信息、通信、網絡安全、智能交通等專業基礎上,首批增設集成電路、區塊鏈、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等6個新興專業,並積極支持南京、蘇州等產業發展勢頭好、人才集聚度高的地區先行先試。健全數字領域技能人才評價制度體系,支持企業結合生產經營特點和實際需要自主確定數字技能類評價職業(工種)范圍,自主開展數字技能人才評價。

聚焦“智改數轉”,人社會同發改、工信等部門出台《實施數字技能提升行動服務數字經濟強省戰略的指導意見》16條具體舉措,從培養、培訓、評價、選拔、激勵、服務等全方位支持數字技能人才發展。圍繞數字產業布局建立4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專項公共實訓基地,建設5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支持36所技工院校新增62個數字技能類專業。加快實施智能設備操作、5G網絡安裝和維護、AI和機器人操作、VR設備維護等項目的培訓。今年以來新增數字技能人才6.81萬人次。

聚焦人才生態環境優化,推動南京、無錫、蘇州等地組建人才集團,支持南京雨花台區等地籌建省數字經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和數字經濟人才市場,促進數字經濟人力資源要素合理流動。

一些技工院校先行先試。常州技師學院新開計算機網絡技術、工業物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等專業,學院還是國家級雲計算技術的公共實訓基地。為適應企業的數字化改造,學院主動將數字化內容貫穿於所有專業的人才培養,比如智能制造專業,原來側重於數控車、數控加工,現在融入可視化生產管理技術。鎮江技師學院與全球數字建筑領軍企業廣聯達科技公司合作共建BIM培訓認証中心、與中國動漫集團共建數字藝術學院,還與華為公司共建華為ICT數字化人才培養基地,通過與頭部企業在專業規劃建設、課程設置開發、教學團隊打造、實訓基地建設、技能競賽等方面開展校企合作,初步建立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數字化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

為進一步摸清數字人才家底,江蘇人社還將會同工信部門加快繪制數字經濟人才地圖,協同就業運行監測分析系統,繪制緊缺人才圖譜,編制發布數字經濟領域“高精尖缺”人才需求目錄,為實現分門別類、精准引才、提升產業層次提供科學指引。同時聯動專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組織開展數字經濟重點企業招才引智系列專場活動,大力引進一批數字經濟青年科技人才、數字創客、數字工匠。(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黃紅芳)

(責編:周夢嬌、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