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人民日報:從坑窪路到景觀路 南京光華路的精細化治理

本報記者 姚雪青
2022年11月11日07: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 2022年11月11日 第 17 版版面截圖

《人民日報》 2022年11月11日 第 17 版版面截圖

原標題:

南京光華路的精細化治理(體驗·新時代·追夢人·下足“繡花”功夫 提升治理能力)

圖①:光華路雙麒路口整治前的景象。

圖②:光華路雙麒路口整治后的景象。

圖③:在光華路的施工過程中,建設方合理設置圍擋,兼顧施工進度和交通出行。

圖④:光華路和長巷西街交會的路口,通過道路治理平整了路面、擴展了車道、設置了綠化空間。

以上圖片均為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提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光華路,是城東南一條重要的進出通道,西起中和橋路,東至雙麒路,全長約5公裡。自1998年拓建后,長期受重型車輛碾軋,道路病害嚴重。為提升道路品質、優化出行體驗,2020年起,南京歷時10個月,對光華路進行綜合整治。

與印象中的修路不同,這條路整治過程中沒有塵土飛揚、沒有噪聲擾民,施工過程有條不紊、市民建議得到合理採納,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處處可見。

行走在光華路上,道路寬闊整潔、花牆延綿不絕,家住附近的市民王力嘖嘖稱贊:“從過去的坑窪路、積水路、補丁路,到如今的景觀路、文化路、特色路,這條路修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吸引居民參與監督,科學施工減少擾民

“聽到要修路的消息,心情矛盾得很。”王力說,自己所住的華盛園小區就在光華路邊上。這些年,由於車輛來往多,加上常年進出城的渣土車、大型貨車碾軋,光華路的路況非常差,道路起鼓、沉降、坑洞普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坐車像坐搖籃,出租車都不願往這裡跑。”

然而,真的要開始整治,王力和鄰居們又有些猶豫了。一方面,他們希望道路能夠修整一新﹔另一方面,又擔心修路對交通、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帶來影響。

這也是項目建設方——南京白房房屋報修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秦書兵首要考慮的問題。“這次整治,包括對全線雨污水管道進行疏通及翻建改造,對車行道及人行道路面結構翻挖新建,對道路兩側強弱杆線整理或下地等。”秦書兵介紹,工程量大、工期較長,涉及沿線20多萬居民,要做成民心工程,就要最大限度聽民意、匯民智。

王力回憶,項目設計階段,建設方就向居民和商戶發放意見調查表和《致市民一封信》,將工程概況、施工計劃、投訴渠道公開發布﹔施工現場設立接待點、公示接待電話、懸挂意見箱。“我主動報名成為市民監督員,前前后后參加過16場議事會,收集到300多人次提出的500多項訴求。”

針對群眾訴求最多的施工中交通壓力問題,光華路施工前進行了科學規劃和組織。“我們請來專業交通設計單位,分析各路口交通流量特點,編制交通組織設計,再報交管部門審批。”秦書兵介紹,整治過程中,全路分為5個工區、20個圍擋單元,再根據車流量設置圍擋,配合交通信號燈,進行“時空統籌”,減少交通擁堵﹔夜間保施工、白天保出行﹔採取平行施工、流水作業,確保相鄰工序環環相扣、快速流轉。

王力告訴記者,工地揚塵也是居民擔憂的問題,但他發現,在一系列技術手段的加持下,對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

“我們將信息技術運用到現場施工管理中,打造‘智慧工地’監管平台。除了建設方,建委、生態環境、城管等部門也能共享數據,讓監督管理更高效、更有針對性。”秦書兵介紹,在雙麒路、長巷西街、御道街等重要路口,吸氣式揚塵探測儀器密切監測分析PM2.5、PM10、風速、風向等參數,一旦PM2.5超過40或PM10達到80,就自動噴淋﹔全線5公裡安裝了23台智能高清紅外槍機視頻監控、9台智能高清紅外球機視頻監控,時刻緊盯工地全貌、關鍵部位、重要工序﹔沿線施工段出入口還設有沖洗台,渣土車等工程車離開工地必須自覺“沖澡”,否則就被抓拍。

編制創優方案、實行典型示范、確保每道工序達標……整治后的光華路雙向六車道通行順暢,夜間通透明亮,人行道整潔有序,路面平整度、舒適度大大提高。

從關注路到關注人,“到邊到角”一次到位

傍晚時分,位於光華路125號的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門口,一群學生走出來,沿著鋪設著整潔磚石的小廣場,來到東側的公交站台等車。站台后方有一排近200米長的小花壇,花壇邊延伸出一段台面,坐著休憩正好,還能觀景:挺拔的紫薇樹、冠狀的紅葉石楠、茂盛的金森女貞……

就在兩年前,這裡還是另一個模樣。

“過去補丁路,如今繡花路,修路堪比繡花功!”學校后勤服務中心副主任成亮介紹,校門外的道路和600多平方米小廣場,由於年代久遠,坑坑窪窪,學校在不同時期進行過小修小補,既有水泥路,又有瀝青路,還有硬質鋪磚,既不美觀,也不解決根本問題,師生出行的舒適度大打折扣。

令他沒想到的是,施工隊主動找到學校,一攬子解決了所有問題。

“過去修路隻修規劃紅線內的道路——一般到人行道外邊線為止,校門口廣場不在此范圍。現在城市治理提出‘到邊到角’的綜合整治新要求,一張圖紙幾方統籌,人與環境和諧共生。路外空間、建筑前區、邊角地、夾花地同步納入整治范圍,一次解決后顧之憂,避免反復‘開拉鏈’。”項目施工方——南京同力建設公司現場負責人肖雲國介紹,從關注路到關注人,他們為學校拿出一體化方案,掀掉原有五花八門、高低不平的補丁路,新建了結構層,鋪上瀝青,讓光華路的“光華”延伸到校園。

學校圍牆外側、公交站台后方,本是個“三不管”的衛生死角,幾棵楊樹東倒西歪,樹叢裡滿是垃圾。整治時,同步新栽了綠植花卉,還量身打造出45厘米高的“生態景觀座”,兼具美觀與實用功能。

記者在光華路沿線看到,不少路段將人行道與綠道進行了一體化設計,有的街角增添了口袋公園,還有的因地制宜規劃出休憩空間。

清理空中蜘蛛網、實施杆線下地,是光華路治理的一項重要工作。電路切換要停電五六個小時,雖然制定了企事業單位周末施工、居民小區工作日白天施工的區別方案,但涉及上萬戶居民、近千家商戶,學校要線上考試,產業園要開展活動,患者要使用呼吸機——都得細化不同的應對措施。

石門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龔習兵專門趕到項目部,堅決反對停電:“冷庫中保存著幾萬支疫苗,停電一秒,全部損毀!”

“10千伏電路切換必須停電,停電計劃又要排期,我們來保障。”肖雲國主動“攬活”,將個性化備電方案細化再細化,早早租來一台500千瓦大型發電車,提前開到衛生院旁小巷中演練,從窗戶中通線進屋,確保了醫療工作不間斷。

三季有花四季有景,顏值氣質內外兼修

“這是一條聞香識路的景觀道、一條感知季節溫度的林蔭路:2月的紫玉蘭在春雨中綻放,3月的暖風吹開海棠花,4月裡薔薇花漸次盛開。金秋10月,挂滿枝頭的桂花香氣扑鼻,櫸樹的葉子也慢慢染上金黃色彩……”這是富康新村小區居民詩意的記錄。居民曹鳳英介紹,住在光華路附近,就像住在鳥語花香的公園裡,走在路上都會放慢腳步——不再埋頭趕路,而是細賞美景。

走進光華路,兩邊的人行道保留了以香樟為主的行道樹,中分帶栽種的紫玉蘭、海棠花、月季、櫸樹、桂花樹等,形成“矩陣式排列”,最有特色的要數側分帶——雙向延綿5公裡的“海棠大道”,從東到西依次栽種了寶石海棠、西府海棠、垂絲海棠。春日裡,陽光照耀下,顏色會由淺入深變幻出漸進效果。整條光華路,散發出自然的氣息,又被賦予了獨特的韻味。

“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主持景觀設計的天津城建設計院高級工程師袁彥斌介紹,過去,光華路的綠化以深綠為主,缺乏特色開花植物,色彩和季相變化不夠豐富﹔整治后的光華路,是一條充盈綠意、鋪滿鮮花的景觀路,並能“感知”溫度變化,呈現不同風情。

顏值刷新了,氣質也在不斷提升。記者在光華門附近看到,沿線圍牆、樹池篦子、阻車石和人行道上,提取光華路的歷史文化特色,用城門、城牆、道路等元素,打造成不同造型,設計出專屬標志,增加了道路的辨識度,不少市民和游客紛紛拍照留念。

“這條道路的歷史沿革非常復雜:1955年劃入中山陵園區、1965年劃入雨花台區、1995年劃入白下區、2013年劃入新成立的秦淮區……我們用文字+年代的方式,在磚石上呈現這段歷史。”袁彥斌告訴記者,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光華路在設計階段就以全域旅游理念進行考量,讓行人走在道路上,就像品讀著一段段歷史。

光華路還擁有“智慧”硬核,是一條“聰明”的路。秦書兵介紹,道路整治中,實行多杆合一、一杆多用,打造全市智慧燈杆示范路。

記者在光華路與雙麒路交會口,看到一根5G智慧路燈杆:尖頂是5G基站,五朵花瓣是智能照明,燈杆除了交通信號燈之外,圓形的探頭是視頻監測,白色的方盒是廣播,方形大屏用作信號發布……

“全線主要路口設置了8根一體式智慧路燈杆,集功能照明、5G基站、智慧交通、環境監測等於一身,研發了多種智能應用場景,為智慧城市建設預留接口,為未來城市建設創造無限可能。”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城鄉建設二處處長董文量介紹,道路建設體現城市發展,光華路的“智慧探路”,已成為南京新城建的重要載體和智慧城市的應用場景。

(責編:周夢嬌、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