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候鳥讓地留食 給糧食加裝“綠封”
鹽城東台:生態紅利持續釋放拓寬鄉村振興路

近年來,鹽城東台市堅持綠色發展路徑,不斷加大退漁還濕、濕地修復、外來物種清理等生態保護力度,為每年經此停歇的上百萬隻候鳥讓地留食,留足空間。同時,該市堅持用綠色生態手段為傳統農業賦能,大力發展循環種養、綠色防控、有機生產,為糧食生產加裝“綠色封口”,讓飯碗捧得更牢、吃得更香。
眼下,條子泥濕地繁忙的秋遷“航線”迎來短暫輪檔期,大批鸻鷸類水鳥在“條子泥食堂”補足能量、棲息換羽后陸續飛往越冬地,下一撥卷羽鵜鶘、白鵝雁、小天鵝、豆雁、紅頭潛鴨等雁鴨類水禽陸續飛抵。據條子泥濕地護鳥員姜文魁介紹,這裡每年都會迎來上百萬隻候鳥駐足,其中包括勺嘴鷸、震旦雅雀、東方白鸛、黑臉琵鷺等近20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的瀕危珍稀鳥類。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勺嘴鷸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全世界不超過600隻,每年有近一半到條子泥濕地棲息、覓食、換羽。
為看護好濕地候鳥的“家”,東台沿海經濟區條子泥濕地管理員姜文魁每天除沿海岸濕地“盯防”巡護和清理海洋垃圾,眼下最繁重的一項任務是治理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姜文魁說,互花米草生命力旺盛,破壞力強,它生長的地方濕地板結,底棲生物遭到破壞,而底棲生物又是遷徙候鳥的重要食物來源。對付它目前沒有特別有效的辦法,主要靠人工、機械挖根深埋。他們將互花米草治理以后種上鹽蒿子,效果不錯,預計明年將會有大批黑嘴鷗前來筑巢。
條子泥是太平洋西岸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最好的海岸型濕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濱海濕地之一。每年有超過410種數百萬隻候鳥飛抵此地覓食、補給,完成遷徙、繁衍,被譽為鳥類的“國際機場”。近年來,東台沿海經濟區積極探索“政府+科研+公益組織”的濕地生態修復模式,與復旦、北林大等知名高校和紅樹林基金會等公益組織合作,在濕地保護計劃、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棲息地恢復、外來物種清理、社區營建、濕地宣教等領域群策群力,為鳥讓地留食。2020年為方便候鳥避潮棲息建立的國內第一塊高潮位候鳥棲息地——“720高地”,被國際上譽為基於自然遺產生態修復的“中國樣本”,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
在打造鳥類網紅“食堂”的同時,東台市將市民的飯碗捧得更牢。在八十多公裡外的溱東鎮,一片金燦燦的稻田正迎來收獲季,收割機來回穿梭,空氣中彌漫著稻谷的清香。江蘇高策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800畝稻田與普通稻田不同,一直使用有機肥,而這種有機肥正來自公司的生豬養殖場。該養殖場年出欄生豬4萬頭,產生的糞污成了種植水稻最好的肥料。
除稻麥田,高策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千畝連片優質蘆筍種植基地也是循環農業的受益者。基地裡一排排鋼架大棚鱗次櫛比,大棚內滿目蔥綠,工人們正忙著培土、除草,為新一茬蘆筍生長做准備。公司負責人介紹,基地一年可產優質綠色蘆筍180萬公斤,主打的“翡翠明珠”“太平洋1號”兩個品種均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証。
江蘇高策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採用“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的立體生態循環模式,充分利用萬頭生豬養殖場產生的豬糞作為有機肥料,用管道將沼液輸送到田灌溉,再將發酵有機肥直接覆在表面,不僅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可替代化肥使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其生產工序全程採用手工除草,噴施低毒的生物藥劑除虫,真正實現綠色生態有機種植,保証了食品安全,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豐收。
打青山綠水牌,唱生態農業戲。東台市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糞肥還田達10萬畝以上。當地深入推進綠色防控示范縣建設,今年新建綠色防控示范區21個,病虫害綠色防控覆蓋率60%。同時,該市實施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化秸稈還田率52%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98%以上,廢舊農膜回收率95%,走出了一條釋放生態紅利、分享綠色福利的生態農業發展新路,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綠色生態力量。(董宣 陸軍 黃偉偉 余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