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奮進新征程 逐夢現代化]

南京浦口:"院士天團"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裝上強引擎

顧姝姝
2022年11月24日07:23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回眸“非凡十年”,寫就精彩華章﹔面向新征程,中國式現代化步履鏗鏘。作為東部發達地區,江蘇的現代化建設起步較早、成果頗豐、代表性強。為了探尋現代化發展路徑、觸摸現代化現實模樣、暢想現代化美好未來,人民網江蘇頻道推出“奮進新征程 逐夢現代化”系列融媒體調研行活動。今天聚焦南京市浦口區在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的實踐。

“畝產707公斤,不愧是‘院士大田’!”半個月前,南京浦口區的蘭花塘高標准農田開始收割,看到水稻測產數據,“90后”新農人邵立昌笑開了花。這塊復墾田第一年的收成,比他預期的高。邵立昌所謂的“院士大田”,是因為這塊田的種植有一群“院士天團”在支招。

在浦口,不僅有“院士大田”,當地特色農產品西甜瓜、永寧青蝦、小白菜等也都享受著院士們的垂青。這源於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下稱“南京國家農創中心”)2018年落戶在浦口,打造了全國唯一的集群式農業院士創新基地,趙春江、鄒學校、沈其榮等中國工程院院士成了貼近當地農人的“導師”。

在這裡,院士與“三農”的雙向奔赴,生動呈現了他們“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也為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注入了高端智慧力量。

蘭花塘高標准農田迎來首季水稻豐收。張衡攝

蘭花塘高標准農田迎來首季水稻豐收。張衡攝

“院士大田”復墾第一年獲豐收

南京地跨長江兩岸,浦口地處江之北,其農村區域佔比達77%,農村人口佔到一半,在區域現代化發展的道路上,農業注定是繞不開的重要一環。

蘭花塘高標准農田面積4248畝,是浦口區連片面積最大的一處高標准農田。“今年夏天持續高溫干旱,如果不是因為配套的灌排設施強大,產能不可能那麼高。”浦口區橋林街道黨工委委員楊慶鬆說。

“此前,這片農田所在區域村庄分布零散,田塊不連片,農田基礎設施也存在短板。”楊慶鬆介紹,2021年,浦口區政府投入4300多萬元,下大力氣將零散地平整打通,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形成了如今“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准農田。

2019年,邵立昌辭去在南京主城區年薪30萬元的酒店管理工作,回到家裡幫父親銷售大米。蘭花塘高標准農田建成后,他又聯合其他兩家專業合作社承包了這片大田。雖然在種田上是個“新把式”,但他信心十足。

在邵立昌兒時的記憶裡,每到需要灌溉的時候,田裡挂的到處都是電線,每家每戶搭個電,一個個水泵接上去。“現在耕種管收都是機械化,田裡鋪設了智能節水灌溉渠,手機點一點,水流就順著四通八達的管網流遍田間。”他笑著說,“何況我們背后還有‘院士天團’呢!”

在這塊“院士大田”,既有張洪程院士團隊的精准定量栽培技術,也用上了趙春江院士團隊的農機智能控制系統,還採用了沈其榮院士團隊的哈茨木霉生物有機肥等關鍵技術。

“張洪程院士經常到田裡來,他提得最多的就是‘促平衡’,因為這是一片復墾地,過去既有農田,也有農房、道路,土壤肥力不均。”在邵立昌看來,成為高標准農田后的第一年,蘭花塘的水稻就取得豐收,與院士們的指導分不開。“今年6月底,張院士來田裡查看水稻長勢,發現有片水稻長得矮,就教我如何科學追肥。他就像一個藝術大師,站在田埂上,對這一大片稻田精心布局。”

沈其榮院士(左一)為浦口瓜農現場傳藝。浦口區委宣傳部供圖

沈其榮院士(左一)為浦口瓜農現場傳藝。浦口區委宣傳部供圖

院士資源帶旺鄉村特色產業

今年5月,浦口區星甸街道王村村的胡守興家庭農場裡來了一位帶著草帽的老人,他走進一處瓜棚,不時彎腰觀察甜瓜葉片。來者是沈其榮院士,這個瓜棚是一塊測量木霉生物有機肥的試驗田。

“沈院士,瓜葉長得肥瘦不均,這是什麼原因?”胡守興連忙請教。沈其榮根據葉片出現的不同症狀一一講解,還對瓜田精准施肥提出了建議。

沈其榮長期從事有機(類)肥料和土壤微生物研究與推廣工作。2020年9月,他帶領團隊入駐南京國家農創中心。胡守興是浦口當地小有名氣的“種瓜大王”,院士到了家門口,他對種好瓜更有信心了。去年6月,在第三屆江蘇“好西(甜)瓜”品鑒推介活動中,他斬獲“中大果型西瓜組瓜王”稱號。

在南京新創蔬菜分子育種研究院育種試驗基地,一片形態與顏色多樣的小白菜育種試驗田間,不同顏色的小標牌上寫著數字序號與字母編號。研究院負責人夏彭飛介紹,他們研究院是基於鄒學校院士創新研究中心成立的新型商業化蔬菜育種研究機構,2019年9月落戶南京國家農創中心,育種試驗地也隨之落在浦口。

“在過去,單純靠科研人員做育種很難、做產業更難,因為種業‘育、繁、推’過程漫長,小規模的科研團隊難以往下游延伸實現育種產業化,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夏彭飛說,“育種試驗基地的主要功能是種質資源鑒定篩選、育種材料提純、品種創新、品種測評、原種繁育,形成從資源到品種的標准化鏈條。”

在育種試驗基地,一塊約2畝大小的地裡種著或黃或白或粉紅的羽衣甘藍,整株酷似一朵盛開的牡丹花。近兩年,研究院與高校合作,制定觀賞蔬菜育種方向與路徑,測試了上百個羽衣甘藍新品系,經過篩選與鑒定,已有9個品系納入試種推廣階段。羽衣甘藍葉色豐富又耐寒,觀賞期長,如今,浦口區農業農村局正在計劃推廣種植這一作物,用於園林觀賞和美麗鄉村的打造。

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數字漁場。浦口區委宣傳部供圖

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數字漁場。浦口區委宣傳部供圖

數字鄉村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科技賦能下,浦口鄉村產業走上發展快車道,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特色鮮明的區域品牌。星甸街道九華村(茶葉)、永寧街道聯合村(青蝦)先后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永寧青蝦成為單品種億元產業,星甸街道王村片區建設了省級萬畝優質果蔬基地,西甜瓜、小龍蝦等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建成。

青蝦養殖是浦口區永寧街道的特色產業,康光輝是當地的養殖大戶。17年前,他曾經因蝦塘缺氧差點傾家蕩產。如今,他再也不用為此擔憂。“打開手機就能隨時查看蝦塘的水溫、溶解氧濃度和PH值等指標,遠程就能操作設備。”他說,這有賴於趙春江院士團隊推出的青蝦養殖物聯網智慧系統。

無論永寧青蝦養殖基地,還是蘭花塘高標准農田,其背后都有一個“聰明大腦”。走進浦口數字鄉村大數據中心,巨幅屏幕上是當地農業數字地圖。點擊耕地板塊,土壤養分、水質和溫濕度、風力風向等數據指標清晰可見。“我們安裝了物聯網設備,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實現對稻麥生產過程中農事、農情、農機的數據化管理。”農芯(南京)智慧農業研究院項目經理高亮亮介紹,該研究院亦由趙春江院士牽頭組建。

數字鄉村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抓手。2020年9月,浦口區入選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當地設立4700萬元數字鄉村試點區建設專項財政資金,搭建全區數字鄉村大數據中心。截至目前,該中心已對接20余個省市區信息化系統,整合全區47個部門涉農數據,數據量達4000余萬條,基本實現涉農數據一屏全覽、一網統管。

數字大田、數字魚塘、數字溫室、數字豬場……浦口聚焦四大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把傳統農業拉上了“智改數轉”的快車。當地出台農業物聯網建設獎補措施,對物聯網基地建設實施1:1獎補配套,年度補助超300萬元。此外,該區還打造了5個農業高標准示范基地、10個高科技應用場景、20個數字鄉村應用場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80%。2021年,浦口區數字鄉村試點建設工作在全國排名第三,該區獲評“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先進區”。

“科技賦能是為了實現更高的農業附加值,讓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浦口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劉飛說,“最終落腳點是讓村集體和農民收入提升,讓每個參與農業產業中的人都能獲取一份蛋糕,這是我們發展現代農業的方向和願景。”

(責編:周夢嬌、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