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输电线路“把脉”“看病” 南京电力巡线员一天运动4万步

“叮铃铃——”11月30日5点,闹钟一响,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运维班朱磊醒来,便匆匆吃了早饭,准备好午饭,带上工具,赶往当天的巡线起点——南京东郊的栖霞山。
6点30分,朱磊和同事许克清在栖霞山东北角摄山村村口的一条小道前汇合,不作停歇便默契地一前一后向山上走去。
他们当天的任务是巡视35千伏阳门线位于栖霞山上的50基铁塔,清除树障、异物等影响线路运行的安全隐患,检查线路零部件,给输电线路“把脉”、“看病”。阳门线是东阳和尧化门两座220千伏变电站之间的35千伏侧联络线,平时由其中的一座变电站供电,其支线还承担着为栖霞信号发射塔供电的任务。而山上树林茂密,地形复杂,这些杆塔不适合用无人机巡视,只能靠人力定期巡查。
“造路”是每个深山巡线员的必修课,一趟又一趟,一刀再一刀,他们在山林里开辟出一条条通往铁塔的“人行道”。“刚开始巡线会迷路,现在,哪个山头上有哪几基塔,哪里上山、哪里下山都已经烂熟于心。”肤色黝黑、体型精瘦的朱磊说,今年已37岁,是他参与巡线的第八个年头。
越往上爬,山坡越来越陡峭,有的地方坡度接近70°。朱磊和许克清像金丝猴一样双手轮流攀着周围的树木,借力把自己“甩”出去。虽然入冬之后,山上清晨气温低至0℃左右,但不一会儿两人就汗流浃背了。
“最近没有下雨,山路不滑,还算好走。”朱磊说,一年四季,除了下大雨,再热再冷都得定期完成巡视。冬天,要接受严寒和冰雪的挑战;夏天,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有时,在塔下除草,不一会儿整条工装裤都会被“叮黑”,缀满蚊子,就像是穿了条黑裤子。
“千里不捎针”是巡线人常说的一句话。朱磊说,因为要翻山越岭,因此一瓶水也不敢多带,就是为了减轻负重,少上厕所。“瞧我这鞋,不到两个月,又要废了。”他一边蹭掉鞋上的泥巴,一边介绍,由于长期在山区巡线,平日舍不得买贵鞋,再好的鞋穿不了多久肯定得坏。很多同事因为长期闷脚而染上了脚气病。
又翻过一个山坡,他俩来到阳门线341号铁塔前。朱磊举起望远镜,一丝不苟地检查完杆塔上部,确认没有安全隐患后,掏出红外测温仪,对准线夹接头处,“73℃,接头温度有些高了,快记下来,回去提醒同事安装分流条。”许克清立即从背包里掏出压皱的笔记本,认真记录下信息。
“除了重点对金具、导线连接处、重载线路进行测温外,我们还要仔细检查线路本体和通道情况,观察杆塔上有没有异物、导线有没有断股、绝缘子和线夹是否完好等。”朱磊一边绕着塔身,更换观测点,一边记录巡线的重点内容。
塔上情况检查完毕,他俩又拿出弯刀清理了塔下的杂草,这才放心地出发,赶往下一基铁塔……
11点,朱磊和许克清完成对27基铁塔的巡视后,从栖霞山南麓临近南水新村社区的羊肠小道下了山。按照早上出发前的约定,司机刘普录已将工程车停在路边等候。他俩一钻进工程车,便拿起矿泉水大口喝下近半,然后用剩下的半瓶水简单冲洗了满是灰尘的手,各自拿出准备好的午饭。“现在天黑得早,得早去早回,吃完眯半小时,咱就出发。”朱磊边吃边说。
不到13点,两人又踏上了下半程巡线之路。“栖霞山虽然不大,但通常翻一个山头,也就能巡一两基塔。有时候,看着塔就在前方几百米远的山头,但因为没有路,只能走回头路下山,绕一圈,从另一条路再上去。所以,相同数量的铁塔,山上巡线走的路和花费的时间是平地上的几倍。”朱磊说。
17点,两人终于完成当天的巡线任务,微信运动步数已逾4万步。
朱磊和许克清承担着栖霞山附近22条、合计120千米输电线路和600多基塔的巡视任务。朱磊说,如今输电线路大都施行立体巡检,虽然有了无人机、可视化等巡检手段,但人工巡检不可少,比如,塔基产生裂纹、损坏、下沉等隐患就很难通过无人机、可视化等发觉。此外,清除杂草、维护标识牌等日常工作也需要人工巡线途中完成。因此,每一天,他们都奔忙在巡线路上。
“爬山巡线,苦是真苦,累也真累,但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朱磊说,“作为巡线人,我们都清楚肩头上的责任。这些输电线路‘零事故’,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回报。”(张书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