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宿豫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由“自上而下”转向“上下互动”

大雪时节,走进宿迁市宿豫区关庙镇卓水河村,只见白墙黛瓦的两层小楼整齐划一,小菜园里长着各式越冬蔬菜,道路干净整洁,一切显得那样清洁明朗。
“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从2018年6月开始推行‘积分制’管理,以积分记录美丑,以积分兑换奖励,有效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弘扬了正能量,提升了聚合力。”卓水河村党委书记徐赛介绍道。
宿豫区委书记殷其国表示,作为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之一,宿豫区坚持党建引领,全面铸强根与魂,激活基层“神经末梢”,推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由“自上而下”转向“上下互动”。
2018年起,宿豫区实施农房改善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改善农民住房条件1.78万户,实施农房改善项目41个,建立59个新型农村社区。农房改善后,固有的地缘、人缘社会被打破,基层党建、乡村治理遇到了系列新课题。对此,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宏贵表示:“原自然村落之间集体资产、集体资源、人口等需要重新界分管理,村级党组织、自治组织等需要重新塑造。”
为有效解决集中居住后资源整合不足、人员力量不强、治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宿豫创新社区组织架构,构建“一委两站五岗”,设立一个隶属乡镇党委的社区党委,统筹推进社区各项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社区党委下设党建工作、文明实践两个站和便民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优居、网格治理、富民增收五个专职岗位,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下沉,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着眼夯基垒台、提升治理、服务群众,全区高标准建设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区财政按照每年不低于1500万元标准支持村级阵地建设,目前72个党群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六个规范化”标准,30%的阵地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全区将涉农社区划分为370个网格,坚持“支部建在网格上”,深化“村(社区)—网格—片区”与“村(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片区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两网”融合,配齐配优专兼职网格员,推动力量下沉一线,有效填补传统“村—组—户”结构被打破后的治理空白。
去年以来,宿豫区在“一委两站五岗”的基础上,推行“三定四专五化”,通过定岗定人定责、保障待遇、拓宽晋升渠道等方式,细化责任分工、完善岗位职责、搭建激励机制,实现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压实岗位责任的目标,推动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宿豫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关庙卓水河村率先探索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积分制管理模式,发挥乡贤理事会作用,从社会治安、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党建等方面和正、负两个维度设置社区“小微权力”清单,通过积分记录村民遵纪守法、邻里互助、参与村级民主管理等方面的表现,引导村民积美德、做善事、讲法理,充分激发居民参与共建共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为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再到“一起来”,宿豫区全域推广“民情恳谈会”“小院说事”“同心议事会”等村民议事协商模式,充分调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陆集街道利民社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广广场夜谈、民情恳谈会、社区议事会等村民议事协商模式,切实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决”。针对部分群众反映集中居住后出现的“吃菜难”问题,社区便民服务岗通过社区“同心议事会”召集村民商议,提出了建设“我家小菜园”的建议并最终实践。曹集乡曹家集社区产业发展岗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660户农户种植3000余亩金银花,亩均产值达5000元……
党建强,乡村治,百姓安。坚持党建引领,宿豫区不断深化系统化、集成化综合治理,走实走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探索之路。“一委两站五岗”党建模式被省委、省政府发文推广,“三定四专五化”做法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三治”融合积分制管理获评江苏省法治建设创新奖、长三角基层依法治理十大优秀案例。
□ 本报记者 朱文军 通讯员 钱进 姜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