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玄武:以服务零距离提升群众幸福度
家门口的黑臭河道清了,沿线亲水休闲风光如画;轻轻一扫二维码,劳动维权以及法律咨询“码”上可得……今年以来,玄武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关部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服务“零距离”提升群众“幸福度”。开出近千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清单,目前已办结900余件。
水清岸绿,香林寺沟变样了
昨天傍晚,家住后宰门西村42号的居民王秀英如往常一样,来到香林寺沟河道岸线散步。谈到香林寺沟的变化,在此生活了19年的王秀英颇有一番感慨,“现在,这里变化太大了。”
位于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的香林寺沟,北接燕雀湖,南连内秦淮河,过去曾是主城区最知名的棚户区之一。因沿线挤满了低矮房屋,污水、废水直接下河,周边居民不仅“临河不见河”,还饱受交通堵塞、水体黑臭等困扰。
为根治这一“城市伤疤”,2019年初,香林寺城市公园正式立项,打出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管网摸排等一套“组合拳”,彻底治愈了原本黑臭的水体。沿线3.8万平方米棚户区也尽数拔除,“让”出的面积蝶变为1.6公里生态绿道。
在香林寺沟南段,新建的“香林广场”日前正式对外开放,桂花、腊梅、银杏、乌桕等花木错落有致,成为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在香林寺沟北段,应居民议事会需求,原规划为停车场的地方被打造为儿童游乐园,以丰富孩童的游乐场景。
玄武以系统化的思路打造“城市公园”,在岸线整治之余,对沿线老小区立面翻新,空间重新规划,防盗窗、晾衣架、遮阳篷等设备尽数更换。据悉,下一步,香林寺沟道路整治也将启动,序化杆线、平整道路,同时深入挖掘红楼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更新改造中,让老街巷文化味更浓,香林寺城市公园更飘“香”。
广征民情,精准把脉群众诉求
从环境脏乱差的棚户区到水清岸绿的滨水文化空间,香林寺城市公园项目,正是玄武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生动写照。
摸清群众诉求,实事才能办到居民“心坎里”。今年4月2日,玄武率先探索设置“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4月12日,玄武结合实际,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4个重点领域出发,在全市率先开展“察民情访民意”意见征集工作。
实地走访、专题调研、区长书记信箱、民意调查……多渠道征集诉求之余,玄武深入开展三个“一线”活动,70家单位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进行交流,开展座谈会超600场,走访群众超6000人,立足群众需求,精心谋划为民办实事项目。
“走访中我们发现,不少工人在依法维权方面意识比较欠缺。”玄武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区人社局针对性开展“掌上”维权、“码上”行动,在建筑工人安全头盔上张贴二维码,工人扫码即可“一键”获取劳动维权、法律咨询等相关服务,囊括780余条法规条例、1200余条案例。
目前,这一劳动维权二维码已实现全区77个在建工地全覆盖,约8100名农民工头盔上已全部张贴。为优化用户体验,区人社局还多次前往达明大厦等6处项目现场,对新入场的工人进行操作演示。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350名农民工通过“码上”行动,成功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
闭环立项,“清单式”确保实事实效
开出实事“清单”,推动项目靶向攻坚、逐项解决。据统计,截至12月,玄武全区共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992件,目前已办结900余件,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以解决。
贯彻新发展理念,玄武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心区,举办第五届国际城市旅游节,推动长江路获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实施南京站南广场整治出新,文旅消费蓬勃发展。
聚焦民生改善,玄武创新探索雍园41号、双拜巷151号小区2个小区综合化整治工程,结合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提档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管理,同时推进“智慧”养老指导中心打造、困境儿童“一人一策”分类保障、教育载体与数字化平台建设。
对标更便捷的政务服务,玄武创新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开辟绿色通道,变“办不成事”为“真办成事”;在社会治理领域,玄武推出“民生资金安全岛”数字化平台,为尊老金、租房补贴等民生问题,提供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等一键查询服务,实现民生资金高效便捷拨付。
实事办得牢,工作机制是基石。玄武持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区领导领班、督促跟踪常态化、融合推进、定期总结推广等机制,确保实事高效落实。实事办得好,群众满意度是标尺。实事推进中,玄武全面落实项目公示制度、透明化监督,让为民办实事项目直接接受群众检验。
“为民办实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切入点、落脚点,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要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实效上。”玄武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将持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关切,在办结实事中提升群众参与度、知晓度和满意度,让中心城区更有民生厚度与温度。(邓露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