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徐州全年7900名人才能人下乡 铸造乡村振兴强磁场

2021年12月28日15:50 | 来源:中国徐州网
小字号

原标题:江苏徐州:全年7900名人才能人下乡,“三乡工程”铸造乡村振兴强磁场

2021年,我国“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站在乡村振兴新起点上,徐州市创新进取,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样板。通过实地采访调查,切身感受徐州市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探寻徐州乡村振兴的成功密码。

今年以来,徐州市各地以创新实施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三乡工程”为主抓手,建立市县镇三级共建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协调推进、现场督查督办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据了解,今年全市“三乡工程”项目吸引了200亿元工商资本落地农村,推动5000名人才下乡,引导2900名能人返乡创业,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人数超过1万人,带动十万多人就业。

一根牛蒡变身“三产深度融合”

近期,徐州本土影视导演李明晨拍摄的20集网络影视剧《牛蒡之乡》首播,不仅让丰县牛蒡品牌更加闪亮,也让徐州市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远播四方。

丰县范楼镇齐阁村有824户村民,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还是一个以种植常规农作物为主的贫困村。1991年以来,村民试种牛蒡,与外商联合成立农产品有限公司、农产品研发中心。现在该村80%以上农户种植牛蒡,以牛蒡为带动,不仅让这个落后的村庄发生了变化,全县还形成一条以牛蒡种植、加工、销售融合发展的脱贫致富路径。

“近年来,丰县实施‘三乡工程’项目,范楼镇初步建成牛蒡产业园,建设市农业高新区园区,为‘三乡工程’预留投资专区。”范楼镇相关负责人徐永海介绍,今年丰县深入推进“三乡工程”,镇上规划建设了“三乡工程”创新创业园区,把特色产业潜力挖掘出来、优势产业培植起来,按下了乡村振兴的“快进键”。

范楼镇“三乡工程”创新创业园区总规划面积约10000亩,其中种植示范区6500亩。目前,已开工建设350余亩,以牛蒡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冷链物流为主导产业。一期建设9栋标准厂房,二期建设二层式标准厂房8栋,约14万平方米,共投资3.3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约1.5亿元,利用社会资本1.8亿元,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牛蒡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

园区内,由山东凯瑞集团投资5亿元的中央厨房项目正在推进建设。“今年6月,我们中央厨房项目落户园区。”项目负责人刘先生说,凯瑞集团是国内餐饮业巨头,近年结合自身优势,推行“22城”餐饮供应链共享中央厨房项目。这也是全国首个示范性加工配送产业园项目,通过供应链升级打造订单农业新模式,通过定向种植、定向加工、定向销售,有效解决农产品的盲目化种植,将兴农富农落在实处。

此时,江苏味小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调味品项目、倪锦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烘焙项目等十余家以牛蒡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冷链物流为主导产业休闲食品项目相继开工投产,总投资近15亿元,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50亿元,带动就业800余人。

为深入延长、壮大产业链,丰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设立2000万元扶持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牛蒡,推行牛蒡净收益“5000元/亩+保险”,兜住群众种植底线。

为强化人才招引服务,赋能园区“三乡工程”,该园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奖补激励政策,提高园区引才聚才能力,提升入驻企业的人才层次和科技研发水平。目前,园区已引进博士、硕士和海外人才等22余人,为打造智慧园区提供科技支撑。

在创新创业园的辐射带动下,范楼镇在外能人纷纷返乡创业置业,先后投资建设了长顺路农贸市场、万和家园、新街口城市综合体等多项惠民项目,吸引兴乡资本5亿余元。

以创新创业园为载体,第二届中国(丰县)牛蒡产业高峰论坛暨牛蒡美食文化节成功举办,不断丰富和拓展了发展空间。

经过30年的发展,丰县牛蒡产业实现了从家庭作坊式到规模化再到产业化、从人工种植到机械化、从单纯种植到深加工再到形成品牌影响、从两分地到2万亩、每亩平均净收益从300多元到5000多元的蝶变。

小小面塑捏出农户新天地

睢宁县姚集镇陈井村是新型农村社区。这里虽没有像丰县齐阁村那样的牛蒡产业支撑,但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众多农户在居住区顺利创业、就业,实现了安居乐业。

“面塑作品不仅需要技法纯熟,对手艺人的细心程度也要求极高,需要长时间地坚持和日复一日地勤加练习。”12月25日上午,在姚集镇陈井村“三乡工程”创业街区陈井面塑工作室,非遗传承人刘振苏正在教授村民潘修华面塑制作技艺。

和潘修华一样,在工作室制作面塑作品的有20余位陈井村村民,每人每月工资在2600元至3000元。

刘振苏说,去年他作为高技能人才被引到陈井村,在陈井村开设的面塑工作室内,村民不仅能学到传统手艺,而且能拿到报酬。技术熟练的村民一天能制作近20个面塑玩具,能挣一百多元。现在“三乡工程”创业街区建成运营,大大提升了他的创业规模。目前,在刘振苏的带动下,陈井村有150余人从事面塑制作。

陈井面塑工作室只是姚集镇陈井村“三乡工程”创业街区一个项目。

该创业街区项目负责人高书介绍,今年姚集镇结合陈井村“农旅、商旅、文旅”融合发展目标,在陈井商业街率先布局建设村级商业综合体,打造“三乡工程”创业街区。

今年5月10日,市供销合作总社和姚集镇政府签订“三乡工程”挂钩共建协议书,标志着双方挂钩共建合作迈出关键的一步。

该创业街区位于陈井村的中南部,建筑总面积12000平方米。创业街区按照“食—住—游—购—娱”五大功能板块进行划分,共落地了水上乐园接待中心、陈井面塑馆、古黄河渔行、奇石坊、丰姚农业、陈井老酒坊、黄河印象饭店、小旺优选超市等“三乡工程示范项目”。

记者在丰姚农业参观时,员工们正通过与市供销总社合作的平台推介姚集的秋月梨、山水梨等特色农产品。

“市供销合作总社将陈井村作为试点村,打造新供销为农服务村级点和农副产品销售点。”高书介绍,市供销合作总社协助姚集镇抓好“三乡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强化工作指导,以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和政策信息支持等多种方式,从富民强村共建、绿色乡村建设、特色产品展示、产品流通畅通、乡土人才培育等8个方面开展共建。

据统计,今年以来,陈井村“三乡工程”创业街区共吸纳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近600万元,招引人才下乡5名,能人返乡6名。带动3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左右,促进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在近日徐州市组织的三乡工程“十佳创业园区”评选中,该创业街区成功入选。

政策引导推进“三乡工程”拓面提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近年来,徐州市率先在全省实施‘三乡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吸引8200余名人才下乡、8390余名能人返乡创业,带动农民就业超19万人。今年则是全市‘三乡工程’全面深化提升之年。”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焦思权介绍,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以来,各县(市)区及市直部门相继制定出台了110项配套政策,建立了3家农业院士工作站、13个产业研究院和42个农业产学研基地,规划布局146个“三乡工程”创新创业园区,鼓励引导各类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与农村有效衔接。

全市设立2.1亿元的“三乡工程”专项资金,用于人才激励、项目奖补等。积极探索创新抵押融资模式,组织开展银企专项对接,累计发放“三乡工程助力贷”3.7亿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入市在全省率先突破,累计挂牌入市33宗、2232亩,成交额超4.3亿元。去年以来,累计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3110亩。

“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市‘三乡工程’实现拓面提质。”焦思权介绍,今年以来,各地‘三乡工程’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除范楼镇、姚集镇陈井村“三乡工程”创业街区外,还涌现了铜山区棠张镇、新沂市高流镇“三乡工程”创新创业园等一批市“三乡工程”重点镇、三乡工程“十佳创业园区”。

◎徐报融媒记者 蔡思祥 刘作霖 樊海涛

(责编:萧潇、张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