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经济

江苏海安新春首场大会剑指工业发展 树“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雄心

人民网记者王继亮
2022年02月11日16:58 |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小字号

图为江苏海安工业发展大会现场。人民网记者王继亮 摄

虎年春节后,多地召开作风建设、招商引资、营商环境等大会。然而,江苏海安新春首场大会与众不同,剑指工业发展。9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工业发展大会”在该市拉开序幕,这也是海安首届工业发展大会。

“会议目的明确,就是进一步表明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不动摇的态度,引领全市上下坚定大抓工业、快抓工业、抓好工业的信心和决心,全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奋力再创工业新辉煌,以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推动海安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在此次工业发展大会上,海安市委书记于立忠开门见山地说。

工业发展基础优

“工业强则海安强,工业兴则百业兴。”于立忠向记者介绍,该市隆重召开全市工业发展大会,这既是一次弘扬先进、激励斗志的表彰会,更是一次明确任务、鼓劲加压的动员会。

一组数据显示,“十四五”开局之年,海安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实现工业应税销售2370亿元,总量居江苏长江以北第一。此外,当地去年规模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6.2%,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在全国工业百强县(市)、创新百强县(市)排名中,海安分列第20位、第11位。

对“工业立市”的长久坚持,让海安揽下多项国家级荣誉,比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研与产业化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市)、国家锻压机械绿色发展基地、国家电梯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纺织行业创新示范集群地区等。

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近年来,海安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组建科创委,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创新格局。目前,该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家,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75家,数量均居南通第一。不仅如此,当地“苏科贷”“科创贷”“高企贷”总额突破5亿元,绩效评价列全省县(市、区)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在第三产业贡献份额不断扩大、去产能力度不断加大、节能降碳要求不断提高的大势下,海安工业仍然贡献了全市46.5%的GDP和70%以上的投资、50%以上的就业和40%以上的税收。“其中,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有力支撑了全市发展大局,这是海安的优势和底气所在。”于立忠表示。

“作为一家传统的纺织服装企业,我们将继续在‘数字赋能’上加大投入,做好行业带头示范作用,将成功的经验及人才优势输出,共同提升行业数字化水平。”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庆龙如是说。

力争实现新跨越

众所周知,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和根基。去年召开的海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全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中之重就是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于立忠分析认为,工业是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工业现代化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基础,涉及到技术、设备、资金、产业链、产业集群、营商环境等各领域各方面。随着海安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实力的日益增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也愈加坚实。

海安清晰地认识到发展的不足,比如,当前工业领域还存在一些低端低效环节,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依然不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不足;上市企业数量还不够多、热情还不够高。于立忠对此表示,推动工业大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要求、是破解发展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

“迈上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开拓国际化视野,积极构建土地、金融、人才、技术、物流等要素的市场化供给机制,推动工业发展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以工业大发展实现产业大提升,更好服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于立忠坚定地说,要打破视野局限、思维惯性、路径依赖,全力推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各类要素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加速集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海安此次大会明确,该市2022年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聚力打造特色鲜明、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成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大会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聚焦高质量发展,聚力高水平争先,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争创全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长三角北翼最具竞争力产业高地提供坚实支撑。”海安市长谭真介绍。

瞄准2022年工业发展总体目标,海安立下一组数据目标:到今年底,全市工业应税销售总量超2880亿元,增幅确保22%、力争25%;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2200亿元,增长2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增幅1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总数领跑南通。

海安市发改委主任许金龙表示,该委将紧紧围绕“枢纽海安、科创新城”的发展定位,聚焦产业三年实现倍增“一大目标”,贯穿智改数转三年行动“一条主线”,坚持亩产论英雄“一个导向”,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责编:顾姝姝、吴纪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