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南通崇川高质量发展背后逻辑:崇川,崇尚什么?

2020年崇川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首居全市第一;2021年崇川不仅蝉联“第一”,还获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等多项荣誉……
这就是崇川。
有人说,要解码一个人的成功之道,就看其主要精力用来做什么;而要探寻一个地方高质量发展背后的逻辑,不妨看当地党委政府崇尚什么。
走马崇川,我们看到:诸多“全市第一”的背后,是主城区直面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空间优化等多道门槛挑战,争当第一、敢创唯一、踔厉奋发的身影。
崇尚科技创新:
“这里是科创企业的福地”
惟创新者强。
从不足1000平方米的小公司,到市场估值超20亿元的“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科凯(南通)生命科学有限公司仅用了三年。
“这里是科创企业的福地。”公司董事长陈大凯说。
科凯生命是国内心脏瓣膜介入器械领域的领航者,创下诸多“中国第一”:研发了中国第一款采用鞘输一体化设计的二尖瓣修复系统、建立了中国最大的瓣膜机加工中心、开发了中国第一条心脏瓣膜覆膜生产线……相比于传统瓣膜开胸术,科凯研发的修复方式,创伤小、不开胸,患者恢复快。
自花落崇川以来,科凯一路飞奔。
随着企业发展,陈大凯一度为厂房用地发愁,崇川“雪中送炭”——市北高新区提供了自己的科技产业园办公楼。如今,科凯拥有数千平方米的研发中心、近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科凯的创新之路,是众多企业深耕崇川谋发展的缩影。
科创项目考核全市第一,通富微电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醋酸纤维荣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至晟微电子等4家企业入选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全区新认定省级以上双创载体10家、全市第一……
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崇川跨越发展的“最大增量”。去年,崇川区在全市率先成立科创委,创新主体不断增大,科创载体扩能升级。
崇尚民生幸福:
“虽住老小区,但过得特别舒心”
走进富贵园小区,一幢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明末清初的老建筑内,卢文洵正和“濠城益心社”的老姐妹们忙着排练,黛瓦白墙的“中国风”和传统的灯笼舞,相映成趣。“虽然住的是老小区,但我们过得特别舒心!”
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富贵园,地处主城区黄金地段,可身处其间的居民一度有说不出的烦恼。小区“老”了,各种“毛病”接踵而至:墙体面砖剥落、停车位不足、绿化带失养、物业管理缺失……小区没有活动场所,“濠城益心社”排歌练舞要四处“打游击”。
2021年,崇川区投入2000万元对富贵园实施系统化改造,建筑外墙出新,道路“白改黑”,雨污分流,增设停车位,绿化提档升级……
小区内的市级文保单位“富贵巷明代住宅”,崇川区“修旧如旧”,对其整体修缮。如今,这一“复活”后的明代建筑成为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室,实现了“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去年,崇川区全年民生支出55.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2%。其中,仅老旧小区改造便投入14亿元,50个老小区焕然一新。旧城新颜改造、安置房提速保质……一项项实事工程正从蓝图变为惠及民生的生动实践。
崇尚生态美丽:
“水清了,岸绿了,江豚回来了”
春江水暖“豚”先知。2月28日上午,五山滨江梵音广场附近的江面上,5条江豚逐浪嬉戏……5条江豚同框的视频,刷爆了南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
水清了,岸绿了,江豚回来了。对于五山滨江的变化,在江边住了53年的赵荣娟感叹,“没有对比,就不晓得如今的五山有多美!”
五山滨江地区,江面宽阔,烟波浩渺,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临江而立。
赵荣娟23岁嫁到五山地区,当时这里尚未开发,“常常能见到江豚”。20世纪70年代以后,岸线逐渐被码头、工厂占据,扬尘、污水、噪声随之而来,江豚不见了,大家的生活也苦不堪言。
变化起始于2016年,滨江片区启动生态修复,五山地区由此沧桑巨变。
“产业退、港口移、城市进、生态保。”五山滨江片区共关停“散乱污”企业203家,修复岸线12公里。新增森林面积超过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0%以上。
“近21万平方米的街道、村组资产被拆除,直接经济损失达4800余万元。”狼山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孙亚栋,全程参与了五山生态修复。虽然有经济上的“痛感”,但孙亚栋感觉很值得,“虽然街道少了产值,但多了绿色,这里成了主城区的‘城市绿肺’。”
2018年6月,赵荣娟搬进了狼山国家森林公园旁边的“江景房”,“推窗见绿,面向长江,鸟语花香,日子越过越开心,身体也越来越好。”每天清晨,76岁的赵荣娟就和老伴在森林公园慢跑1小时。
五山滨江片区的蝶变,是崇川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缩影。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最美底色。
主城崇川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环濠河整治、黑臭水体整治、透景增绿、污染防治攻坚等工作,建设生态绿色、人城和谐的花园城区。“自然活水”经验获国家住建部、水利部点赞;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省内主城区前列。
崇尚聚才用才:
“这里让我们如鱼得水、如鸟归林”
“城市和人才的最好关系,就是共同成长,彼此成就。”对此,市北科技城的创业团队感受最深。
2010年,打破行政壁垒,通沪两地先行先试,创建市北科技城。一支涵盖规划、工程、招商等条线的上海精英团队,来到南通。12年奋斗,一座“南通最美”的科技新城在一片农田上拔地而起,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样板和典范”。
“这里让我们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上海市北高新集团(南通)有限公司行政办主任孙国华感慨,市北科技城的成功,源于上海先进的园区运营经验、丰富的产业资源,也离不开崇川、南通这片人才沃土。
“崇川、南通的人才扶持政策发挥了重大作用。”孙国华不无自豪,近五年,科技城成功申报各类人才项目40多个,拥有国家高新企业17家。
目前,科技城已成功打造出以恒润科技、格陆博科技、京芯光电等为代表的汽车电子产业集群;以钰泰科技、至晟微电子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集群。其中,格陆博科技是南通首家“省潜在独角兽企业”;钰泰半导体进入上市轨道;至晟微电子突破“卡脖子”技术,成为国内可提供5G基站射频全系列芯片供应商……
崇川区致力把市北高新区建设成“创新之都先导区”。市北科技城,成为“先导区”的科创人才荟萃之地。
引进一个团队、落地一批项目、崛起一个园区、兴起一批产业。市北科技城是崇川打造“创新者的家,创业者的城”的生动见证。
崇川区先后出台人才新政18条和“梧桐树”人才聚集计划,打造适合各类人才栖居的福地。“七人普”数据显示,崇川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人口净流入44万,实现历史性“逆转”。2021年新增省创人才(团队)20个、市江海英才22名。
崇川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确保人才发展总体水平和人才竞争力全省一流、全市领先。
本报记者 曹德军 苗蓓 袁晓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