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抗疫一线的他们迎难而上 护卫人民健康
连日来,全省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后勤人员、志愿者等,无惧风雨,迎难而上。他们是平凡的英雄,是勇敢的战士,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卫人。
短短半个月,他瘦了十斤
自3月初港城出现疫情以来,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保卫科科长张伯洋已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了十几天。他不仅要指导保卫人员做好入院大门的安保、“两码一证”和体温查验,还要应对“黄码”医院的改建,实施相关路线的设置,指导帮助入出院患者,联系相关部门解决突发情况,同时监督检查院内安全生产工作。
身为退伍军人的他,白天一刻不停,处理繁琐事务、来回巡查;晚上,他把有限的休息空间让给当值的保安,自己一米九几的大个子蜷缩在汽车后座眯会眼。“我睡车里没关系,这样夜里如果有什么突发问题我可以马上起来处理!”
短短半个月,张伯洋的体重掉了十斤。妻子在视频中看到他消瘦的脸,非常心疼,让他回家好好休息一下,被他坚决拒绝了:“大家都很辛苦,不光我一个人。多一份巡查,多一点责任心,少一些隐患,医院就多一份安全。”
抗疫不分临床和后勤、不分前线和后方,大家都拧成一股绳。由于疫情突然来袭,给医院后勤保障工作带来巨大的考验。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紧急调配500多张棉被、床垫连夜运送至每个科室;总务处派专人进驻食堂参与管理,严把食品卫生安全关。每天近2000份盒饭,买、洗、切、做、装、送……食堂师傅们恨不得生出8只手。“这十几天,我们所有人都没睡一个踏实觉,但一想到自己的工作也是抗疫的一部分,就浑身充满了力气。”医院餐饮部经理刘苏娜骄傲地说。
电话里急救车上,抗疫路上“连轴转”
疫情发生后,区域范围内谁是第一个感染者,谁是密切接触者、哪些是次密人群?这些人群的活动轨迹,对于制定防控策略至关重要,而挖掘病毒藏匿秘密的人就是“流调员”。
“喂,您好!这里是常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我们想问您几个问题……”“您好!您是某某吗?最近去过……”常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一群忙碌着的流调员实行全员闭环管理,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支笔就是他们的“武器”。一天打上百个电话、同样的问题要重复上千遍,声音嘶哑,眼睛红肿。一条条信息、一个个数据汇聚成一条条线索,让病毒无处遁形。
常州战疫“集结号”吹响后,全城处于半封闭状态,一些老人、重症患者的病情却不能耽误。常州市医疗急救“120”中心闻令而动,24小时“连轴转”,每一天都在上演着感人的抗疫故事。
“120”急救热线不仅仅是生命专线,更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战线。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岳健介绍:“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专门成立了疫情转运专班,主要转运新冠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转运的任务非常艰巨,中心实行全员无休制度,我们还成立了党员突击先锋队,加班加点,必须做到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率、呼救电话受理率、有效派车率、突发事件上报率、呼救信息查询准确率5个100%。”
走千家串万户,父女相遇高速卡口
自无锡市疫情防控78号通告发布以来,该市广大基层医务人员顶风冒雨,走千家、串万户上门核酸采样。
梁溪区上马墩卫生服务中心的陈汉其,年逾五旬,疫情发生后主动请缨参加“3+11”上门采样工作。他每天穿梭在一个个小区之间,有些老小区没有电梯只能爬楼梯上去。有一天上午他为最后一户居民采完样后,一下子累坐在地上。回中心后,他不顾身体疲劳,继续领了下午的采样任务,急匆匆出门继续采样。
崇安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3岁的谢莹,连续多天忙碌在采样第一线。有一天她肚子不舒服,仍坚持到采样结束才回单位就诊。同事嗔怪说:“你为啥不早说啊?看你累的!”她说:“大家都很辛苦,我只是受了点凉,没大碍……”看着同事们忙碌的样子,第二天她又主动提出加入采样队伍。
广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岁的凌晓敏,因长时间的低头扫码和抬头采样,脖子不慎扭伤。当再一次接到采样任务时,她没有半点迟疑,将膏药贴满脖子周围,继续挨家挨户上门采样……
“爸,终于见到你啦!”“宝贝,好久不见!”3月17日,无锡互通高速道口一对“大白”偶遇。来自东北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顾建明和东北塘街道锦旺社区的网格员顾津文是一对“父女兵”,自疫情发生以来,有着17年党龄的父亲顾建明带头值守在交通卡口,女儿顾津文也报名参加高速道口核查登记工作。“交通卡口风大雨大,又湿又冷,但是爸爸能坚持这么多天,我也要像他一样守护无锡,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在高速道口,出现了父女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疫情的温情一幕。
□ 本报记者 仲崇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