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苏频道

江苏省大批青年投身乡村振兴 青春之花绽放在美丽乡村

2022年05月14日07:56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青春之花,绽放在美丽乡村

□ 本报记者 叶 真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眼下,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在农村广阔天地砥砺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稻花香里说丰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头戴草帽、脚穿雨靴,齐腰系着防露水的塑料布……初夏时节,扬州大学的试验田里,“水稻丰产优质技术创新”青年团队成员们正忙着观察水稻长势、记录相关数据。最近,这个团队获表彰为第17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团队主要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的青年骨干组成,平均年龄34岁。”团队负责人周勇告诉记者。荣誉凝结着汗水,这群80后、90后白天在田里搞研究,晚上伏案整理分析数据、推进课题,农忙时节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是常事。

“为了尽快推广新的研究成果,我们会第一时间制作教材或进行视频教学、办培训班授课,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有时接到一个电话就要赶到田里去解决问题,等不得、也偷懒不得,万一过了时间节点,就可能会影响收成。”周勇说,眼下团队正瞄准作物生产新趋势,开展稻麦绿色丰产“无人化”栽培技术相关研究,为粮食生产简单化、低成本化、丰产化、高效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付出汗水总会带来回报。团队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突破了长江中游中籼稻育种技术滞后、优质资源匮乏、优质品种短缺等“卡脖子”难题,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新品种在长江中游稻区应用6000多万亩,增产稻谷36.1亿斤,新增经济效益90多亿元。

在周勇看来,青春只有在奋斗中才更美丽,30多岁正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的时候,“我们应牢记科技兴农初心、勇立农业科技创新潮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置身广阔舞台,给乡村带来“潮力量”

“大家来看一看,这是我们的龙虾酱、龙虾稻米……”5月7日,一场带货直播正在进行,主播之一是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季墩村挂职党总支副书记裴宁。这一天,恰巧是他23岁生日。

2021年8月,裴宁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江苏省名校优生选调生,前往高作镇工作,“小时候在南京的农村成长,如今我希望在乡村建功立业。”

刚工作时信心满满,现实却让裴宁一度有些不适应,眼前的农房和道路相对较差,方言也不太好懂,陌生的环境让他很有压力。但是很快,裴宁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我们来到这里,不就是为了改变农村面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吗?”他运用大学所学设计学专业知识,为村里农房改造出谋划策,动员引导住在老房、危房或远离道路房子中的居民搬迁到小区化管理的新型农村人家。“我们为每户人家留了一小块地,方便大家种菜。他们心安了,才会认同新家园。”

让村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还要让大家致富。小龙虾养殖是季墩村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围绕小龙虾做起产业经营“大文章”?裴宁参与村里龙虾学堂的建设,“我们一方面打造乡村音乐节、龙虾节等活动,对接露营经济,增强建湖龙虾的知名度与曝光率;另一方面推出虾稻共作的龙虾稻米、龙虾酱,打造‘龙虾+’产业链。”

为了拍摄季墩村旅游宣传片,裴宁学会了操纵无人机。第一次通过鸟瞰视角将高作镇的自然风光、稻虾共作项目区、新型农村社区等记录下来时,裴宁充满了自豪感和归属感。“乡村具有无限活力、发展前景可期,也为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我将充分利用自身知识、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文化浸润乡村,点亮孩子们心中那盏灯

去年从南京晓庄学院毕业后,1999年出生的张晋仪来到连云港市东海县驼峰乡三汪村三汪小学担任数学老师,是该校最年轻、学历最高的老师。张晋仪坦言,刚来到这所村校时比较失落,担心自己没有用武之地,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渐渐打动了她。

张晋仪目前教一、三年级数学,一年级只有7名学生,三年级有38名学生。村里多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年轻人几乎都外出务工。一天晚上从高处俯瞰全村,张晋仪发现亮灯的房子并不多,她继而又想到,怎样为这里的孩子点亮心中那盏灯。工作之余,张晋仪常和孩子们聊天,“我会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只有好好学习,才有可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尽我所能教好他们,让他们长大后走出去,带着知识回到家乡、改变家乡。”去年,张晋仪带的一年级孩子数学期末考试考了全乡第一。自己的努力有了回报,这让张晋仪很开心。

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乡村教师队伍。包阳炀是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这所学校在镇上,但学生大部分来自周边乡村。包阳炀发现孩子们并不是很重视阅读,于是自费购买绘本等书籍,放在班级读书角,利用闲暇时间带着孩子们阅读。时间久了,孩子们逐渐养成了阅读习惯。

“虽然我一时无法建立更大的阅览室,但希望通过这个小小的读书角,影响带动更多孩子热爱阅读。”包阳炀说,希望发挥自己的力量,用文化浸润乡村,给乡村带来更多改变。

(责编:周梦娇、张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