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揚州養老機構全封閉管理阻斷疫情 隔離不隔“愛”

2021年08月14日08:40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揚州養老機構隔離不隔“愛”

  為加強養老院、福利院等重點場所防控,嚴防出現聚集性疫情,7月21日起,揚州全市117家養老服務機構全面實施封閉式管理。封閉之后,院內近7000名老人的生活如何保障?記者探訪了揚州多家養老院和社會福利機構。

  “封院”24天,近7000名老人無一感染

  8月12日中午11點半,江都區社會福利院內,廣播裡播放著婉轉柔美的揚劇選段《珍珠塔》,紅燒雞、大白菜炒肉絲、蒜泥空心菜、紫菜蛋湯……一份份新鮮營養的午餐被送到老人的房間。7月21日緊急“封院”后,江都區社會福利院107位老人和34名工作人員已有24天足不出“院”。

  揚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8月13日,全市117家養老機構近7000名老人無一感染。“第一時間實行封閉管理,起了很大作用。”揚州疫情發生后,市民政局立即按照高風險區域養老機構疫情防控指南要求,升級管控舉措,工作人員和住養老人一律居住在養老機構內,堅決執行隻出不進、不輪換,切斷一切感染途徑。

  抓好養老院的疫情防控,“嚴之又嚴”一直是主基調。揚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養老機構隻准出不准進,環境消殺也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比如,老年人居室每天通風兩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不宜開窗通風的,必須要採用紫外線消毒。”

  除了每天對院內各項設施進行3次消毒,江都區社會福利院還建立健康監測機制,在院老人、工作人員每天早、中、晚、睡前進行4次體溫測量,發現發熱、咳嗽、頭痛、腹瀉等異常情況及時匯報處置。院長潘志才告訴記者,7月22日起,院裡組織對所有老人和員工進行核酸檢測,目前老人已完成3次核酸檢測,工作人員完成4次核酸檢測,員工疫苗接種率100%。

  精細化管理,人防物防“兩不鬆”

  全封閉管理,並不是一關了之。在佔地3萬多平方米的揚州市社會福利中心院內,一套依崗位、分區域的“ABC”精准化疫情防控管理模式正在有序運行。

  按照接觸對象、活動區域和職能的不同,社會福利中心將在崗的193名工作人員精准分為ABC三類——A類人員是與老人孩子直接接觸的一線護理員、護士、醫生和社工等,主要負責在核心服務區為“一老一小”提供24小時服務﹔B類人員主要指食堂工作人員、公共區域保潔人員等后勤人員,主要在第二道防線提供保障服務﹔C類人員主要指行政人員,負責在最外圍嚴守“人物同防”,嚴格落實人員流調和密接“日報告、零報告”制度,把好物資消殺管理、安全管理和聯防聯控第一關。

  分類、分等級管理,給老人孩子與外界之間筑起了一道無形的防護牆。“接觸外界的C類人員不可以與老人孩子以及直接服務他們的A類人員接觸,也不能進入老人孩子的活動區域,如果發生必須進入的緊急情況,要嚴格做好防護消殺后,按照規定線路到達指定區域,處理完之后立刻離開。”揚州市社會福利中心主任劉愛萍說。

  “關起”大門的同時,福利中心暫停一切院內集體活動,實施分院部、分樓區、分樓層封閉管理,服務對象和職工部門之間不串崗,樓區不串崗,樓層不串崗。“同一類人員之間也不能走動,比如140名A類人員分布在4棟樓裡,每棟樓都有自己的門禁系統,彼此之間不允許串門,盡最大可能減少人員聚集和交叉感染。”

  在加強人防的同時,物防的“籠子”也在進一步扎緊扎牢。

  物資進入,是養老院與外界接觸的唯一渠道,這一環節也成為市社會福利中心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所有物資在進入院內前,都要經過繁瑣的消殺環節——所有物資必須在院外交接,院內工作人員要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用含氯消毒液對物資進行大面積的噴洒消毒,小面積的則用75%醫用乙醇和84消毒液表面噴洒、擦拭消毒,徹底消毒后,這些物資才能進入院內。這樣的消殺環節,每天都要在市社會福利中心進行三到四次。“我們近期還在努力減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比如一次買好夠兩三天運轉的生活物資。”劉愛萍說。

  人性化服務,用溫情阻隔疫情

  “在這裡一點都不煩神,到點就有飯吃,吃完了還能去樓下小花園轉轉。”說起中午吃的香干肉絲、獅子頭,83歲的王志林忍不住咂吧了兩下嘴。王志林和老伴已經在頤和養老院住了八九個月,疫情前,兒女每周來探望一次,而現在主要通過視頻聯系。“兒子、女兒、孫子每天都會給我打視頻,前天孫子還開視頻讓我們看重孫,看了好幾個小時呢。”

  專人送飯、視頻團圓、微信報平安……嚴格的防控措施之下,為了保証老人們的飲食、醫療服務水平不降低,保障他們與家屬之間的溝通順暢,不少養老院管理者可謂費盡心思。

  記者從揚州市民政局獲悉,封閉管理前,全市各養老機構已做好防疫物資、生活用品、常用藥品儲備,實現機構30天滿負荷運營需求。對於糧油、肉蛋、果蔬等生活必需品,均通過定點採購予以保障。

  廣陵區灣頭鎮茱萸灣路759號,是揚州市頤和養老院的所在地,這裡住著140位平均年齡約85歲的老人,服務保障的壓力可想而知。頤和養老院院長王海雲說,目前院內除了老人外,還有9名員工、24名護工在崗。9名員工包括醫生、護士、社工,能夠勝任老人們的就醫需求。此外,院內治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常用藥庫存充足,如果出現某類指定藥用完的情況,除了考慮用同類藥代替,還可請行政人員外出採購,做好消殺后再將藥品遞給老人。

  107位老人,平均年齡86歲,其中年齡最大的101歲,半失能和失能老人66人……江都區社會福利院的服務保障難度同樣不小。潘志才告訴記者,“封院”前,該院緊急補充了口罩、消毒液、酒精、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目前的庫存足夠用3個月”。該院成立突發應急小組和后勤保障小組,安排8名員工在院外“留守待命”,負責購買老人物資和處理突發應急情況。

  對於常年住在養老院裡的老人來說,兒女的探望是每周最期盼的事。對親人的想念,也被養老院的工作人員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封閉管理后,工作人員主動幫助老人和親屬進行線上“見面”。“有些家屬會把想跟老人說的話發給我們,請我們打印出來,當作信件轉交給老人。” 王海雲說。(唐悅 楊頻萍 洪葉 李睿哲 顧敏)

(責編:孟二波、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