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5200名黨員干部就地轉化為“疫”線志願者

8月24日上午7點35分,揚州開發區崇文苑小區6幢獨居老人丁家鳳家的門鈴再度響起,小區的志願者送來了當天早餐——街道配送的花園茶樓包子。“現在每天三餐免費,還都有人幫著送,聽說這些志願者大部分是住在小區裡的揚州大學黨員干部和老師,非常感激!”
8月17日,揚州頒布44號令,要求所有小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教師、國企工作人員等,就地轉化為志願者,向社區報到,統一服從社區調配。在崇文苑小區,由揚州大學獸醫學院黨委書記蔡麗婭牽頭組建的揚州大學志願者工作組,成為小區抗疫的重要力量。
就地轉化,志願者成抗疫生力軍
崇文苑小區裡,最新一輪重點區域的核酸檢測正在進行,排隊的不少居民隔著口罩也能認出蔡麗婭。“平時都是鄰居,疫情發生后,蔡書記和揚州大學這些老師們給我們小區帶來了穩定和有序,無論是核酸檢測,還是物資保障,他們不僅做得盡心,組織能力更是沒話說。”小區居民孔德俊對這些鄰居志願者豎起大拇指。
“我和我愛人都在揚州大學工作,其實在44號令之前,聽說我們這裡一大半社區干部被隔離,防疫人手非常緊張,我就有做志願者想法。后來,住在崇文苑小區的揚州大學同事們一合計,決心組織志願者工作組,由我來牽頭,全盤接手小區的疫情防控工作,為身邊的居民服務。”蔡麗婭表示,就地轉化的號召發出后,他們的志願者團隊人數迅速增長,現在已有近70人。
同樣的場景發生在邗江區的香格裡拉小區,這裡的帶頭人是黨員居民潘俊儀。“當時沒多想,我第一個就報名了,就想幫他們一把!”當看到香格裡拉小區防疫人手不夠時,潘俊儀第一個向社區報到。
短短一天時間,單位骨干、退休黨員、在校大學生黨員……小區內33名黨員在潘俊儀的帶動下迅速集結在一起,自發成立香格裡拉小區業主戰疫行動黨支部。他們有的是“上陣父子兵”,有的是“抗疫夫妻哨”,在小區防疫關鍵之際,沖鋒在前、戰斗在前。
“黨員志願者們太辛苦了,我也要來換班”“算我一個,我雖然不是黨員,但是我年輕,安排我干什麼都行”……行動黨支部33名黨員努力引導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逐步集結了一支85人的志願者隊伍。
最嚴管控令下,小區保供“最后一百米”是就地轉化志願者的重要任務。邗江區百祥園小區共有800多戶3000多人,為了讓每一戶都能吃上新鮮蔬菜,這幾天新增的就地轉化志願者們分為接收分揀、上門送菜、樓棟長協助、機動4個小組,全方位為居民的“菜籃子”服務。賈橋社區副書記馮廣娟介紹,44號令發出以來,百祥園小區增加了30多名志願者。
記者從揚州市委組織部了解到, 44號令頒布后的7天中,揚州主城區市級機關干部志願者新增1000人,區級機關干部志願者新增1300人,教師轉小區志願者2900人,這5200名就地轉化的志願者成為抗疫關鍵時刻的生力軍。
聚是一團火,小區防控更給力
在崇文苑核酸檢測現場,記者看到這裡的居民登記簿按照樓棟一本本裝訂整齊。“我們志願者小組接手時,揚州核酸檢測剛做了兩輪,當時發現實際居住人數與統計的核酸檢測參檢人員有差距,這時候我們意識到,必須摸清楚小區居住人員的底數。於是決心組織掃樓,一家一戶登記,確保核酸檢測能夠一個不落。”蔡麗婭介紹,最終確定小區有830人居住,現在每次核酸檢測隻要台賬一翻就曉得有沒有漏的。
在香格裡拉小區,14棟樓近600戶居民如何做到兩小時內有序完成核酸檢測?這要靠團隊協作的力量。小區行動黨支部全體成員對這點有著深刻認識。“之前缺乏經驗,居民一窩蜂下樓做核酸,組織者措手不及。現在都是由樓棟長提前下樓對接,再由引導組和疏導組及時引導疏導,醫療服務、物資供應明確專人負責,困難群體上門檢測。”小區行動黨支部副書記唐運生介紹,核酸檢測涉及的方方面面,行動黨支部都會集體討論,爭取每個細節都能落實到位。
除了細致認真組織居民核酸檢測、為小區居民提供物資配送服務,小區內獨居老人的生活保障也成為該支部的重點工作。“我們實行一名志願者服務一位獨居老人的挂包機制,平時老人的需求我們都能精准掌握,社區為老人提供的免費米油面等我們直接送到老人家門口。”
“行動黨支部積極動員整合群眾力量參與社區抗疫,不斷優化流程、服務小區居民,高標准、高質量地執行著小區封控任務。”邗上街道邗上社區黨總支書記徐俊說。
散是滿天星,共筑城市“靜”防線
伴隨著最嚴格的封控舉措,揚州主城區管控區域“靜”了下來,但封控值守、環境消殺、生活保供、應急處置一刻都不能停。誰來干?“國企人員、教師就地轉化為志願者,我們的志願服務力量一下子就增加到了460人。”廣陵區汶河街道副主任周仙萍說。
7月29日,張漫漫所住的小區,一位老人核酸檢測陽性,當天下午兩點小區就實施了封閉管理。收到通知時,張漫漫正在蘇北醫院心內科值班,然而業主群裡通知,該小區所有居民要嚴格實施居家隔離,無奈放棄想要奮戰“疫”線的想法,張漫漫隻好收拾東西回了家。
44號令來了,張漫漫坐不住了,“我想去做志願者!”丈夫陳社安理解她的心思,“想去就去,我陪你!”從8月18日開始,張漫漫夫妻倆每天要給80余位居民做核酸採樣。114棟一位阿姨在做完核酸採樣后豎起了大拇指,“這可是我們三樓的小夫妻,學醫的,來當志願者,真棒!”
中鐵寶橋揚州公司總工程師劉志剛,聽說社區人員緊張,缺少核酸檢測信息採集員時,第一時間聯系所在社區請戰,參加了從第二輪至今所有輪次的核酸檢測信息採集工作。每次結束工作脫下防護服時,汗水都濕透了衣服,兩隻手因為長時間戴手套已經發白脫水。作為廣陵最美科技工作者,他說:“我來揚州很多年了,疫情當前,我覺得我必須為這個城市做點事情。”
這幾天,揚州生態科技新城的黨員干部趙四元帶著他兒子趙駿宇依舊在和美第小區內進行志願服務,父子倆花了兩天時間設計制作出《便民服務手冊》,方便老年居民﹔即將入職上海鐵路公安局南京處的志願者張哲晟,擔任了所住小區16輪核酸檢測的信息採集員﹔曾獲得2020年“揚州抗疫先鋒·十佳志願者”稱號的韓曉東,作為黨員,再次向社區報到成為志願者,“披挂上陣”沖在抗疫一線。
□ 本報記者 趙成君 李源 張晨 李鑫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