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接力保供 最暖煙火味讓百姓安心居家戰疫

一屜冒著熱氣的包子、一盤清爽筋道的燙干絲、一瓶香濃可口的本土牛奶……疫情前,很多揚州老百姓如此愜意地打開一天的生活。疫情下,為讓居家老百姓安心戰疫,一場保供接力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展開,“煙火氣”暖胃暖心。
不分晝夜地生產
近一個月來,居家抗疫的揚州人吃到的包子,很多來自東園小館。揚州東園小館事業部總經理劉軍超告訴記者,70多家東園小館幾乎遍布揚州大街小巷,疫情發生后門店陸續關閉,打到店裡訂包子的電話日漸增多。
8月2日,經過多方協調,東園小館15家門店恢復營業,成為揚州最早復工的餐飲企業之一。東園食品人力資源中心副總經理孫紀超粗略計算,疫情發生以來,每天有9萬多隻包子從揚州東園集團供應鏈中心流向揚州市民餐桌,其中每天通過門店配送至社區居民手上的包子有1萬多隻。
平時,東園集團供應鏈中心生產線上的工人約600多人,疫情發生后急劇減少至150多人,平均每天工作15-16個小時,產能也由原來的30多萬隻下降至9萬多隻。一線裝卸員工在車間地上鋪了兩塊紙板,沒車就抓緊躺著“瞇”會兒,一有車來馬上起來接著干。為盡可能滿足市民需求,東園小館根據訂單不斷優化調整包子供應結構。“剛開始供應的包子有10種不同口味,后來把六成以上生產力放在青菜包、肉包、三丁包這3種老百姓買得最多的包子上。”孫紀超說。
生產減員不減效的,還有老百姓熟悉的揚大牛奶。在揚州市高郵生態智慧牧場,每天早上7點半,42名員工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分成3班生產到次日凌晨1點。測量體溫、檢查健康碼、場區消殺、進出車輛消毒……為確保生鮮奶生產、運輸環節安全,他們已在場區封閉居住28天。
揚大康源乳業總經理林建群說,公司自8月10日起啟動住場生產保供應急預案。“我們自願住場、生產保供,確保生產和防控雙安全。”該公司51名員工集體承諾。在一線生產工人隻有平時三分之一的情況下,所有住場人員統一調配、一人多崗,從凌晨三四點忙到夜裡12點左右,每天高強度工作15小時以上,確保生產不斷線。
想方設法地配送
8月26日上午11點半,90后黨員方正將121份“揚大牛奶”組合套餐送到揚州市開發區揚子津街道金湖灣小區后,又馬不停蹄地趕赴下一個送奶點。方正是揚大康源乳業有限公司財務部的會計,疫情發生后,她和同事們志願加入“送奶工”隊伍,僅8月26日一天,他們就完成了18萬杯“揚大牛奶”的配送。
“疫情防控期間,道路限行、人手不足,為了保証牛奶供應不斷線,我們組建了25人的黨員志願配送組,從早到晚為主城區市民配送新鮮牛奶。”揚州大學實驗農牧場黨總支書記房東升說,配送組成員都是公司各部門的黨員干部,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工作量極大。此外,公司還啟用了10多輛配備溫度遠程監控系統的冷藏車,讓市民喝上“放心奶”。
疫情期間實行封控管理,網購和為以往訂戶送奶的“最后一公裡”是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林建群介紹,公司組織黨團員和青年志願者參與牛奶裝箱及配送工作,配送員從早7點到晚10點進行牛奶配送,日最高配送量5700多套(每套有11至18份奶制品),目前每天可以配送100多個小區。牛奶送到封閉小區后,由社區志願者和網格管理員配送至每個訂奶戶﹔送到封控小區后,則由志願者通知訂戶有序取奶。
疫情發生后,東園小館15家門店也從開門迎客切換至“疫時模式”——和社區合作建立包子訂購群,統計附近社區居民的訂單,然后把包子分揀打包、配送至社區。疫情期間,一個門店僅有3-5名工作人員,員工、店長肩負分揀、打包和配送多項職能,就連劉軍超也當起了配送員,8月2日以來他已陸續給16個社區送去1萬多隻包子。
對東園小館而言,疫情期間社區團購集中配送是一個既便捷又節約成本的方法,但劉軍超也接幾十元的訂單。近幾年來,家住邗江區東方百合園的劉阿姨早飯幾乎都是在東園小館解決,疫情發生后,她有一天打來電話,說希望店裡給她送30隻包子。每隻包子2.5元,這一單總價75元,劉軍超仍想辦法完成了配送。
8月26日上午,劉軍超剛到東園小館四望亭店門口,就看到店長陳宜文搬著兩箱包子正要出門。原來附近社區一位老人不會用手機接龍下訂單,陳宜文就把各種口味的包子裝了滿滿兩大箱送到社區門口,老人選購了40多個包子,他將剩下的一大半再搬回店裡。
愛與信心的傳遞
為讓居民安心抗疫,無數平凡人不計報酬、接力堅持,在一餐一食間傳遞愛與關懷。
豆干、豆腐、百頁、干絲……近3周來,揚州新盛綜合農貿市場經營戶曹純田每天都在群裡接單。“相比標准化套餐,這樣配貨是麻煩了點,但大家吃得開心就行。”他告訴記者,萬豪西花苑、京華城等10多個小區每天至少200多單,多的時候有300多單。
疫情期間大家閉門不出,曹純田家兩個人早上7點出發,最遲下午1點前要把所有配貨送到小區門口,等志願者交接。“近的地方我們就騎電瓶車,遠的地方開車送,一天總得10多趟吧。”自貼油費、冒著大太陽在外面跑,但曹純田賣的豆制品一分錢也沒漲,“特殊時期,辛苦一點不算什麼。”
揚州嘉宏物業名門都匯小區負責人郜志艷告訴記者,小區內共有112戶,入住率在60%左右,以揚州本地人為主,現在平均兩三天團購一次包子,每次都有五六十份。小區還專門建立了一個“夕陽紅”群,每天及時推送訂貨通知,老人如果沒有在群裡答復,就有志願者上門詢問需求。
家住大劉社區御景苑的志願者張銳,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成了小區東園包子的臨時“快遞員”。“8月20日,幫大家一口氣訂了225份一共5400隻包子。”張銳回憶,由於小區位於揚州西區,而包子從城東運來到達小區一般是傍晚,有天晚上10點半才到,等他逐個單元送完包子回家,已是次日凌晨。
“不管在哪,陪你吃包子的人都在你身邊”“抗疫這道題,我們一起做,我們在揚州,風雨同舟”……8月26日,25萬隻東園小館包子連同這些暖心話語,被送到居民、醫護人員和志願者手中。
“包子是揚州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不僅想讓老百姓吃上熱騰騰的包子、嘗到熟悉的味道,更想向揚州人傳遞溫情、傳遞愛。”孫紀超說,疫情發生以來,東園小館生產的包子有不少捐贈給敬老院、醫院、社區等,員工們對此積極響應,紛紛提出要加班生產。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四季園小區一些居民表示要送錦旗向東園小館表示感謝﹔一些社區居民收到“愛心包子”后,專門制作短視頻發到網上表達謝意。“捐贈包子,就是為感謝20多年來一直照顧東園小館生意的揚州人,看到這些視頻后,我很感動。”孫紀超說。
□ 本報記者 顧敏 洪葉 李睿哲 李源 王拓 楊頻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