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江蘇·特色鄉村》系列報道之二
傳承紅色精神 創新綠色發展——江陰市長涇鎮蒲市村
編者按:江蘇鄉村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江蘇鄉村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彰顯鄉村紅色文化魅力,既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也是教育廣大黨員群眾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的重要載體。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對已命名的省級特色田園鄉村中具有紅色文化印記且實施成效較好的村庄進行了梳理,人民網將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紅色村庄,陸續推出,以激活紅色記憶,發揚紅色文化。
曾為新四軍六師師部駐地的江蘇江陰市蒲市村。江蘇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供圖
江陰市長涇鎮蒲市村位於江陰市長涇鎮南大門,交通便利。蒲市村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曾是新四軍六師師部駐地。近幾年,隨著蒲市村聚誼家園、蒲墅裡黨員教育基地等陣地落成,“紅色蒲市、綠色家園”的理念逐漸明朗,蒲市村也逐漸變身為無錫市美麗鄉村、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全國文明村。2021年,蒲市村還被列為江蘇省13個全國建設紅色美麗村庄試點村之一。
蒲市村的蒲墅裡民風淳朴,富戶較多、住房寬敞,兼有地利、人和與民居空間優勢,成為共產黨領導澄錫虞三縣乃至整個蘇南東路的抗日根據地。1940年6月,譚震林率新四軍六師由蘇常太、澄錫虞轉移至蒲墅裡駐扎,六師部及十八旅所轄五十二、五十四團約千余人馬由村長分別安排進農戶家,師部駐在村內開明士紳夏寶坊家的10間廂房和4間木結構樓房內。直至1941年秋北上轉移,14個月期間,譚震林任師長兼政委,領導指揮大小戰役上百次,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戰果,新四軍駐扎期間深受群眾愛戴,軍民建立起了魚水深情。
蒲市村於2019年將原有的蒲墅裡黨員教育基地進行改造升級,以“還原年代氛圍、筑牢信仰之基”為目標,建設了新四軍六師駐地舊址紀念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立革命書場、紅色書房、先鋒驛站等陣地,同時配齊圖文展板,成立了紅色故事宣講團,使黨員群眾在紅色陣地的體驗旅程中,回顧先烈英勇事跡,喚醒革命歲月記憶,凝聚堅強黨性,傳承革命精神。如今的蒲市村,不忘先烈英勇、牢記革命歷史、弘揚紅色傳統,依托得天獨厚的紅色旅游資源,建成了新四軍六師師部駐地紀念館、黨建文化廊、黨建宣傳牆、警示教育基地、入黨宣誓區和黨建結對共建林六個區塊,成為了紅色旅游、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去處。
蒲墅裡文化大舞台。江蘇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供圖
在人居環境集中整治過程中,村庄向群眾宣傳移風易俗、文明健康有你有我等理念,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家風家訓進萬家”活動,踐行文明新風,掃除陳規陋習。積極開展“美麗庭院”評選等活動,教育引導村民自覺養成講衛生、講文明的新風尚。注重發揮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先進典型的榜樣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傳遞並放大宣傳引導,以蒲墅裡、章家宕、庄上、大壩頭、南庄為首批示范村庄,進而充分發揮示范村的帶動作用。對標爭先、比學趕超,帶動更多的村民全面參與村庄建設治理,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共享文明成果。蒲市村通過文明實踐助力村庄環境提升整治,從加強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著手,努力將村庄打造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現代化新農村。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長涇鎮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以歷史悠久的月餅茶食文化為例,近年來,該鎮注重傳承與創新,在推廣手工制作技藝的同時,成立了月餅茶食小作坊集中示范街區,將長涇老街上數十家月餅茶食小作坊納入其中,不斷提升制作品質、打響區域品牌。目前,長涇月餅茶食手工制作技藝已入選“無錫老字號”名單和江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蒲墅裡以紅豆杉、現代高效農業和休閑農業為特色產業著力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紅色村庄、綠色家園”。蒲市村現有農田500余畝,通過大棚蔬菜種植、紅豆杉種植,草莓、西瓜等水果種植,提高農田效益,增加農民收益。如今的蒲市村,天藍、草綠、水淨,到處鳥語花香、整潔有序。漫步在“前進路”“勝利路”等充滿“紅色”韻味的鄉間小道上,觀小橋流水,賞綠樹紅花,粉牆黛瓦的江南水鄉風情扑面而來,令人流連忘返。(湯全明 劉元 王莉 薄皓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