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海安多元共治 居民從“參與者”變“主人翁”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年來,海安市創新建成鎮級社會治理綜合體、“警網融合”打造平安前哨工程、率先建成政法一體化辦案中心、率先完成36條政務熱線歸並整合,努力為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產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創新爭先,
隻為群眾更滿意
1月15日召開的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指出,要整合鄉鎮(街道)綜治中心、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和法學工作者等各類力量和資源,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
去年3月,海安率先探索,有效整合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信訪辦等調處機構力量,創新建立多元解紛綜合服務中心。在此基礎上,圍繞“群眾隻進一扇門,治理實現‘一條龍’”目標,打造以網格為主基礎、以指揮中心為主平台、以資源整合為主途徑的多功能社會治理綜合體。
源頭防范化解矛盾風險,海安的探索形成有效實踐。“以往完結一起簡單的盜竊案要花十多天時間。”海安市檢察院工作人員介紹,如今,一起盜竊案自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移送檢察機關並向法院提起公訴,直至依法宣判送達,僅用7天。這源於海安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的政法機關一體化執法辦案新機制。
去年6月,海安以省政法業務協同系統為依托,以市公安局辦案中心為基礎,在全省率先建成政法一體化辦案中心,先試先行刑事案件政法業務協同單軌制工作。“中心運行以來,辦案成本下降20%、人力資源縮減30%,辦理速裁案件218起、佔比43%。”海安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政法一體化辦案中心最大程度實現公、檢、法、司等部門有序高效對接,有效推動案件質量和辦案效率“雙提升”。
“我們堅持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作為治理現代化的根本標准,更加珍惜和尊重群眾的話語權,多讓群眾說話、多聽群眾說話,推動治理現代化成效更符合民意、順應民心。”海安市委書記於立忠說。
多元共治,
基層治理更強韌
“張奶奶,有人說你的銀行卡被凍結了,讓你把錢轉到一個安全賬戶,遇到這種情況,你能不能去轉賬?”這是近日海安市李堡鎮的村居法律顧問向村民進行防詐騙科普宣傳的場景。
每月20日是李堡鎮的“援法議事日”,這樣的專題宣傳在李堡鎮各網格都能看到。援法議事團還針對村民普遍關注的問題實行“點單式”援法議事,當事人“點單”、議事會“接單”、老百姓“評單”,第一時間經過民主協商形成決策。“我們堅持把議事效果放在第一位,不拘泥於形式、地點,靈活開展議事活動,議事會成員在農家大院、田間地頭、車間廠房等隨時隨地開展協商議事,打破時間空間局限,拉近與群眾的感情。”李堡鎮楊庄村支部書記張宇森說。
城鄉基層“援法議事”活動開展以來,“1234援法議事”路徑成為海安的有效探索,加快推進海安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民主化、現代化進程。“以每月一例會、每季一學習、每半年一點評的工作制度充分發揮‘三官一律’、網格員等力量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海安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巧榮介紹,海安鼓勵各區鎮街道圍繞治理主體、治理規范、治理流程等,因地制宜多元化探索城鄉基層“援法議事”的運行機制。
解決“關鍵小事”,
網格化做“大文章”
“誰家的孩子一個人在路上走,請趕快聯系我。”海陵社區居民劉書梅在上班路上發現一名6歲左右的小女孩獨自一人行走,第一時間在網格微信群中給片區網格員發了位置。網格員們迅速轉發跟進,不到半小時就聯系到小女孩的媽媽。
居民“關鍵小事”的高效解決正是海安各街道深耕網格化管理的一個縮影。街道立足轄區實際,創新思路舉措,充分發揮網格化管理在社會治理中的“底座”作用,整合轄區派出所、社區(村)等條塊資源,探索開展以網格化為根基、智能化為主干、多元化為分支的“警格+網格”融合建設,形成“海陵先鋒紅網格”“紅色代跑”等多個特色品牌。
海安在市、鎮兩級分別組建200人、50人的專業巡防隊伍,全面推行網格化等級巡防。“我們還將47項159條社會治理事項納入網格化服務管理清單,統籌推進平安、警務、安全、環保、消防等全要素網格融合發展。”海安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說。
“以前有什麼難事不知道找誰,現在有事兒找網格員准沒錯。”居民戎少敏家樓上漏水,網格員跑上跑下多方聯系,問題很快便得到解決。
海安有專兼職網格員6081人,實現城鄉792個網格“一網格一專職”全覆蓋。他們扎根一線,走街串巷兜起民生大小事,是海安社會治理效能顯著提升的堅強力量。
海安還將推進治理現代化工作納入書記項目,探索社區物業黨建聯建,充分發揮黨建在治理現代化中的引領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動能。
□ 本報記者 林元沁 徐睿翔
通訊員 葛明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