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宿遷沭陽一個鄉鎮3年吸引3000多農民家門口就業

2022年03月11日07:47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多造“好飯碗” 留住青壯年

“這裡工作環境很好,離家近,老人、小孩照顧起來比較方便。剛開始我沒有技術,工資在3800元左右,現在每個月拿到八九千元,不比在外打工掙得少,我很開心!”在沭陽縣李恆鎮的江蘇左穎機械有限公司,負責打磨機械零配件的王亞成與記者嘮嗑。

34歲的王亞成是李恆鎮柴南村人,2020年以前他和妻子在蘇南務工,夫妻倆月收入約1.5萬元。兩個年幼的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時間一長,孩子學習受影響,老師多次通過微信、電話提醒家長。為了孩子,夫妻倆辭去蘇南的工作回到家門口就業。在李恆鎮,近3年,像王亞成這樣,為了照顧老人、孩子返鄉就業的有1100多人。李恆鎮中心校負責人介紹,該校2500多名學生中,家長中至少有一人在外打工的大約佔了一半,自2019年以來,家長們“回流”趨勢很明顯,目前這一比例降至約20%。

吸引青壯年農民返鄉並留住他們,李恆鎮這幾年下了大功夫。鎮黨委書記梁洪衛深有感觸地說:“年輕人就業考慮的主要因素是薪資高、發展前景好,如果沒有‘好飯碗’,明知家中老人、孩子需要親情,青壯農民仍會選擇外出打工!”

為培育壯大本土工業企業,李恆鎮每月召開項目觀摩推進會和鎮企見面會,還落實駐廠幫辦服務制度,隨時隨地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全鎮先后有6家本土企業擴能升級,增加1000多個就業崗位。通過保姆式服務,該鎮近3年共招引32個項目,新增3000多個崗位。除了吸納原先就在鎮裡的勞動力,還吸引1400余名在外打工的青壯年返鄉,其中熟練工佔70%左右。江蘇東亞包裝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總投資2億元,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6億元、稅收500余萬元,帶動當地就業70余人。企業負責人巢君告訴記者,“這個鄉鎮營商環境是一流的,項目從簽約到投產隻用了不到半年。”

不只是在外務工人員,在外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也回來了。江圩村32歲的楊李楊,大學畢業后在蘇南一家環保設備有限公司任技術員。去年春節回家過年時,他得知村裡新投產的沭陽縣金泉環保設備廠緊缺技術員,薪酬豐厚,加上孩子即將入學,便回到該廠做技術員,月工資8000多元。

“這些企業不僅為當地年輕人創造出更多優質崗位,提供更多就業選擇,也為鄉村振興培養了有膽識、敢創新的年輕人。”梁洪衛認為。江蘇左穎機械有限公司用本地工50多人,負責人趙興左告訴記者,公司專門請來工程師,手把手教員工操控機器設備。“在我公司上班不僅工資高,還能學到技術。廠裡工人平均月工資7200元左右,最高的能拿到9000多元。”李恆鎮招引來的企業中,已有60多名當地人成為中層或技術崗位負責人。

在宿遷,家門口打造“好飯碗”留住青壯農民,成為各鄉鎮的普遍做法。

泗洪縣瑤溝鄉近年來內培外引企業71家,聘用當地工人2237人,近3年回鄉就業1620人。沭陽縣新河鎮是遠近有名的“花木之鄉”,全鎮這些年內培外引1.1萬家花木電商企業,其中外來企業1000家,共用當地農民工2.5萬人,近3年從外地回到當地就業600多人,其中70%以上是大學畢業生。

宿遷市政府去年底的一份工作匯報材料顯示,2020年以來,該市共有返鄉入鄉創業就業人員16.28萬人,在外務工農民工從最高峰的110萬人降為58萬人,農村留守兒童從最多時的16萬多人降為3萬多人。宿遷市委黨校教授宋周認為,隻有充分調動內生動力,推動本土產業發展引鳳還巢,通過大力增量“項目”造“飯碗”,才能減少“外出打工”、減少“留守孩子”。

宿遷市商務局局長朱長途說,宿遷近年來通過構建特色鮮明、高端引領的“6+3+X”制造業體系等措施,平均每天落戶1個符合開工條件的億元以上項目,不僅崛起一批新興產業,紡織、電子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加上就業環境、薪資待遇等跟外地差不多,自然吸引外出務工者紛紛回鄉就業,“家門口就有牢靠穩定的‘好飯碗’,是他們多年夢寐以求的。端起來,心裡更踏實”。

□ 本報記者 徐明澤 通訊員 鄒玲玲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