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垛田灌排體系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國候選工程名單

興化垛田灌排體系。周社根攝
日前,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發布2022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國候選工程名單,江蘇泰州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入選。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含110個成員國)從2014年開始評選的世界遺產項目,旨在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學習古人可持續性灌溉的智慧、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目前,中國已經有23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據南蕩遺址考古發現,興化先民利用高垛和水邊的土丘墾殖,出現了“垛”的雛形。北宋,人們在沼澤和淺水地區以木樁、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礎,再以河泥層層壘積成片的島狀,形成“葑田”,亦稱“架田”。明清時期,大批南人北遷,興化地區人口快速增長。據清咸豐年間《重修興化縣志》卷三《食貨志》記載:“國初人丁不過三萬有余,二百年來數增十倍,即闔閭生齒之繁証”。興化水多地少,於是人們除沿湖圍湖造田外,還在湖中開辟垛田,即在較淺的湖蕩河溝間罱泥扒苲(zǎ),一年幾次往垛上澆泥漿、堆泥渣,如此反復,垛漸漸長高,形成垛田。
據了解,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是江蘇省裡下河腹地獨有的、國內外唯一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體系。在明清時期水患愈烈、湖泊群逐漸淤墊的自然背景下,興化先民開河排水、圍湖造田、挖泥堆垛,隨著水利的完善河網日益細化,水系得到分級控制:湖蕩-外河-(水閘)-內河-池塘-溝渠-(水閘)-農田,是古往今來低窪地治水智慧的結晶。
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灌溉總面積52.88平方千米,分布在興化湖蕩區,工程體系包括堤防、灌排渠道、水閘等,工程遺產類型豐富多樣,發揮了排水、灌溉、防洪、航運、人居、生態、水土保持等復合完備的功能。灌排工程管理,尤其是疏浚、護岸工程,具有自治、協同管理特點,是可持續運營管理的典范。
2018年,興化市啟動興化垛田灌排工程申遺工作,組織開展了全市垛田范圍內的水利工程遺產及文化遺產系統、全面的調查、整理,編制了保護與管理規劃,建設了科普教育場館——興化水利文化館。興化市將深入挖掘灌溉工程遺產歷史文化,整合串聯灌區內各類文化旅游資源,推動全域旅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發展,發揮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文化品牌價值,推動遺產灌區鄉村振興。(新萱 張玉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