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南京鼓樓:老城突圍,再造“南京中心”

2022年07月22日12:18 | 來源: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鼓樓:老城突圍,再造“南京中心”

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 通訊員 王昆遠 攝

連續獲評全省“高質量發展先進區”、市對區綜合考核第一等次﹔2021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21億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6.6億元﹔以不到全市1%的佔地面積貢獻了近12%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百強區”“投資競爭力百強區”前列……回首過去十年,作為南京中心城區的鼓樓區,高位起跳謀突圍,在嬗變中實現舊空間的華麗轉身,在創新中收獲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在辦實事中托舉民生“穩穩的幸福”。

鼓樓區委書記劉軍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富美高’新鼓樓建設取得了新成效。”

塑格局之變,空間重塑面貌新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9年前,當時的南京正值新一輪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鼓樓區和原下關區合並,設立新的鼓樓區。自此,“新鼓樓”時代的大幕正式拉開,“下關區”也從南京的行政版圖中消失。

讓人驚喜的是,經過近十年發展,那個市民回憶裡的“下關”以另一種形式再度回歸——下關濱江商務區破繭成蝶,在保留城市記憶的同時,為區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50多歲的錢莉是下關街道商埠街社區的老居民,也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老下關”。“以前,這一帶都是廢棄江灘,雜草叢生、黃土裸露,棚戶區低矮破舊,廢水污水直排江中。”如今,站在嶄新的親水平台前,隻見江中水清魚躍江豚“笑”,江岸鳥語花香綠蔭繞。錢莉說,過去“江不見城、城不見江”的歷史早已翻篇。

巨變的背后,是鼓樓十年來打造下關濱江的魄力與匠心。下關濱江商務區管理委員會規劃建設處四級調研員惠宏介紹:“我們累計共騰退岸線4.5公裡,回收拆解152艘漁船,讓漁民們‘洗腳上岸’,修復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

如今的下關西火車主題公園裡,老式蒸汽機火車頭“拖”著滿載美食的綠皮車廂,成為江邊的消費打卡旺地﹔跨金川河的映虹橋上,自然生態、人居環境與象征著時代精神的長江大橋交相輝映……“二次創作”后的下關濱江,一個個“翠珠”串點成線,成為市民飽覽古今、賞景消費、休閑娛樂的新樂園。

匯創新之力,經濟發展動能強

鼓樓的發展活力不止於江堤內外。在辦好辦實“全域創新”這“一件大事”的過程中,鼓樓不僅是重塑版圖、外延發展的“突擊手”,更是創新引領下,未來最值得期待的經濟增長極。

在中部,位於古平崗4號的鼓樓智夢園硅巷裡,天上有無人機定時巡檢,地上路燈集成監控,5G網絡全覆蓋助力企業加快研發速度。一個全市率先打造的“5G智慧園區”,讓老舊園區升級成為科技感十足的創新載體。

在北邊,依山傍水的園林式園區裡,幕府創新小鎮集聚物聯網、高端軟件、科技研發服務等產業的數百家企業,其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更是被科技部貼上“國字頭”標簽,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園區企業四新科技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引光醫藥獲批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創新不輟,小鎮成為“小巨人”騰飛的搖籃。

在南邊,創新廣場是鼓樓高新區的主戰場之一。去年5月,全球家電行業的巨擘博西家電在這裡啟用了中國新總部大樓。早在1997年,博西家電就落戶鼓樓,2011年成為我市首家、我省首批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也正是在鼓樓,博西家電實現2021年在中國市場營收同比增長17%的佳績。

談及腳下的這片創新熱土,博西家用電器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唐善達博士表示:“‘全域創新’的鼓樓,給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創新生態、持續利好的創新政策、豐富的創新人才資源、優異的營商環境和高效的政務服務。”

近年來,字節跳動、喜馬拉雅、亞信科技等互聯網頭部企業紛至沓來。近5年內,鼓樓累計引育市、區總部企業43家,培育十億元樓宇6幢、億元樓宇32幢,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兩番,榮獲“中國樓宇經濟十大活力城區”“全國總部經濟示范區”等榮譽。

眼下的鼓樓,再一次描繪創新藍圖——發力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先行區。新的變化也正在悄然發生——華貿商務中心、中信泰富總部基地等樓宇經濟新地標拔地而起﹔49.8萬平方米的硅巷裡,老廠區、老校區讓“老樹煥新鳳凰棲”﹔區塊鏈、“雙碳”等全新賽道上,鼓樓起步即沖刺,碩果累累……

南京鼓樓國家大學科技園黨工委書記翁再寧表示,鼓樓高新區正在著力打造“雙碳”創新發展集聚區,與國際著名咨詢機構安永合作出台行動計劃,與南京大學合作共建碳中和研究院,引進龍頭企業推動“雙碳”產業創新發展。

聚創新之能、乘開放之勢,在高樓林立和街巷逼仄間,老城正以創新突圍,活力無限。

走共享之路,民生幸福指數高

如果說主城的高樓大廈裡澎湃著創新動力,那尋常巷陌間則收藏著民生溫情。對於歷史悠久的主城來說,老舊小區設施舊、環境差是通病,也是居民的心病。十年來,鼓樓不斷將老舊小區提檔升級作為民生工程,持續改善居民居住環境,讓“老破小”變身“新家園”,讓民生幸福在全域開花。

2021年,全區在冊的19幢危房全部完成治理﹔505個老舊小區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26個老舊小區完成改造,惠及居民11532戶……去年一年,鼓樓以高分亮相老舊小區整治工作,煥新區域風貌,讓城市更新向美而行。

“從危房認定、新政出台,到辦理翻建手續、設計施工……前后花了8年時間,今天終於交付了,我們非常開心。”5月30日,虎踞北路4號05幢居民張玉延拿到房屋鑰匙后喜笑顏開。

作為南京首個產權人自籌資金危房改造項目,虎踞北路4號05幢通過政府補貼、產權人自籌部分資金的方式,遵循“原址、原高度、原面積”原則,不僅開創了全市危房治理的先河,更為全市其他老舊小區危房改造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今年,我們還將對14個老舊小區近萬戶居民房屋實施改造,對近40棟危房實施治理,讓老百姓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鼓樓區住房保障和房產局局長殷位棟說。

在“拆建修補”的變化裡,老城也不忘播撒溫情。

在鼓樓,現有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2.4萬,佔比23.86%﹔預計到“十四五”末,還將至少新增6萬以上的老年人口。數據背后,居家養老既是迫切的現實需要,也蘊藏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今年70歲的陳奶奶,是江東街道香榭裡小區的空巢獨居老人。得益於鼓樓“一區一特色”改革項目“物業+養老”新模式的存在,她的晚年生活不孤獨,而且安全感十足。“生病了有專人照護,餓了有助餐服務,遇到不懂的養生問題隨時咨詢專家……住在這兒,兩個字,幸福!”

鼓樓區民政局副局長樊宗洋介紹,今年該區以“一區一特色”改革為契機,積極探索“物業+養老”服務新模式,引導物業企業發揮常駐社區、貼近居民、響應快速優勢,為小區老人及時、有效提供8大類、22小類多樣化服務。“銀發服務”的“鼓樓模式”正在讓居家養老成為幸福樂事。

在中央門街道,新門口21號院是“黨建引領物業管理服務工作市級示范點”。新門口社區黨委書記王衛平說:“黨建引領下,我們積極動員居民做小區治理的熱心人、參與者,使小區的環境秩序和人文涵養逐年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正是得益於黨建引領下的強大基層社會治理能力,鼓樓才得以有效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有序開展疫苗接種工作,全民免疫屏障加快形成。

十年來,鼓樓千方百計做大“一老一小”服務“蛋糕”,讓老有所依,幼有所學。

教育現代化建設水平連續五年居於省、市領先水平﹔6個項目榮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大獎﹔“鼓樓e學校”、寶爸寶媽學堂等教育惠民品牌享譽全國﹔“雙減”工作經驗被省教育廳點贊和推廣……鼓樓的教育惠民邁出堅實步伐,優質資源“西進北上”。在鼓樓,“江蘇最好,全國首善”的現代化教育強區建設正不斷打破紀錄、刷新進程。

十年來,“首善之區、幸福鼓樓”的美好願景正逐步落地,在5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映照出幸福模樣。劉軍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保護老城、提升河西、振興濱江、改造鐵北,深入推進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先行區建設,讓經濟發展更有活力﹔精細保護建設山麓、水畔、牆腳、路邊,讓城市環境更加宜居﹔傳承弘揚‘三服務’(即服務全區老百姓、駐區企事業機關單位、駐區部隊)優良傳統,讓群眾辦事更為便利,全力開創首善之區、幸福鼓樓建設新局面。”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婷婷

通訊員 鼓軒

(責編:蕭瀟、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