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徐州沛縣丁溜村:傍著牛蒡,薄弱村發展“牛”起來

2022年08月10日07:59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傍著牛蒡,薄弱村發展“牛”起來

關鍵詞:# 產業興旺 #

早些年,徐州市沛縣河口鎮丁溜村是個遠近聞名的薄弱村。由於缺乏產業支撐,村集體組織軟弱渙散,百姓憂心忡忡。

近年來,村兩委積極尋找發展出路,他們逐漸發掘出丁溜村的亮點、優勢:位於蘇皖兩省交界,交通條件良好,擁有質地疏鬆、透氣性強的黃潮土,特別適合根莖類植物生長。“一方水土能養活一方人,關鍵要找到這方水土的價值。”近年來,當地人在村兩委的帶動下,規模化種植根莖類作物牛蒡,打造2000畝牛蒡產業示范基地,鄉親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如今年人均收入達2.41萬元,比2016年前翻了一番。今年,以丁溜村為中心的“沛縣牛蒡”種植區河口鎮被評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

“新農人”:

“小種子”孕育“大產業”

時至7月,驕陽似火,丁溜村開闊的田間醞釀著一場豐收——彭源家庭農場主張鳳華承包的303畝地,一片碧綠,每片綠意下,都有一根默默向下生長的牛蒡。

張鳳華俯身在地頭,撥開大片的綠色枝葉,欣喜地告訴調研組,今年牛蒡品相“不孬”。他慢慢從地裡拽出一根足足1米多長的牛蒡說:“之前沒找到科學的種植方法,牛蒡頂多長60公分,今年長勢格外好,最長的能超過一米三。”這種長相不起眼、類似“細版山藥”的作物,今年為他的家庭農場帶來2000多萬元產值,還解決了當地60多位村民的就業。

外鄉人、大學生、有錢人,這是村裡人給張鳳華的幾個身份標簽。放棄城裡工作、生活,帶著打拼10多年的積蓄,來到丁溜村種地,張鳳華承認,鄉土情懷、“腦袋一熱”,算是各佔一半。“從南京理工大學畢業后,我一直從事電氣工程工作,有次回徐州老家,路過丁溜村,說這裡的牛蒡能熱銷到國外,這讓我心頭一熱。”他說,在城裡時跑項目、追尾款、忙應酬,疲憊不堪,反倒是“種瓜得瓜”的鄉村生活,更讓他向往。

在村民眼中,張鳳華還是個有些“倔”勁的年輕人。搞牛蒡產業,別人都是建工廠、做加工,積極發展二三產,他卻“反其道而行之”,每年投入20多萬元在“前端育種”上。張鳳華有自己的理由:“農業產業要想發展壯大,一定要靠種子,這是最關鍵的生產資料。”

“小種子”能孕育“大產業”,張鳳華坦言,雖然鮮牛蒡出口美國、日本、韓國,每年能為村裡帶來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元的收入,但多年來,牛蒡種子依然要靠進口,全村每年購買種子要花費幾十萬元,而且一旦種子被“卡”,我國牛蒡產業鏈的脆弱性就暴露無遺。

可喜的是,幾年前,張鳳華與省農科院聯合成立了牛蒡研發中心,育種計劃進展順利。目前,第五代種子育出的牛蒡等待收獲,部分表現已經優於日本種子。張鳳華也期待,相關部門能給予民企育種更多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激發更多民間力量投入到“農業芯片”的攻關上。“我也將持續投入研發資金,確保國產牛蒡品種在口感、品相、營養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早日投放市場。”

村干部:

一根牛蒡撬動致富“新支點”

“大家有手有腳,為什麼要等救濟,為什麼不能靠自己打拼?”多年前,呂夫梅不顧家人反對,執意嫁到丁溜村,她一直堅信這裡好地好風土,不等、不靠也能過上好日子。

在外販售蘋果時,呂夫梅聽說,山東等地開始時興種牛蒡,還能出口到國外,外國人稱牛蒡是“黃沙人參”,這讓她覺得“挖到寶”了!2007年,已經是村干部的她,率先拿出7畝地,帶頭種植牛蒡,當年就迎來了大豐收。“畝均產值能達8000元,丁溜村這邊的沙土種這個,鐵定能豐收、能致富。”呂夫梅說。

發展農業產業,要因地制宜,呂夫梅的牛蒡“試驗田”讓大家看到了希望。“我也想種牛蒡,但不知道技術上有沒有講究啊?”“我家有地,但年紀大了,不知道種不種得動啊?”各類疑惑、訴求扑面而來。14年前,呂夫梅被選為丁溜村黨支部書記,她在村裡充分調研走訪,又召開了村民大會,最后決定,流轉土地,採用規模化的經營方式提高農業收益。缺乏勞動力的家庭也可以土地入股,提高家庭收入。

通過兩次大規模土地流轉,全村建立了2000畝股份制牛蒡產業示范基地,統一生產管理、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銷售。當前,全村2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有50多家。“分散土地要向專業大戶集中,高效產業要向優勢區域集中,這是農業經濟帶動增收的重要途徑。”呂夫梅介紹,為拉長養生牛蒡產業鏈,近5年,村集體還相繼開發了牛蒡宴、牛蒡酒、牛蒡飲料等20多個特色農業衍生產品。

如今,越來越多力量加入“牛蒡致富”的隊伍中——20家上下游企業、1802名村民,共同將牛蒡年產量提升到6000噸。傍著牛蒡,丁溜村甩掉了“貧困”和“落后”,將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美名傳向四方。

要持續打響牛蒡產業品牌、拓寬銷售渠道,呂夫梅還要解決一個技術難題——保鮮。“牛蒡出了地,不到幾小時就會氧化,所以鮮牛蒡很難廣泛地走向市場。”她遺憾地表示,當前銷路好的還是牛蒡茶等加工產品。今年,丁溜村多方爭取資金,投資70萬元新建了一座冷庫,能確保地頭的鮮牛蒡“存得住”,但如何在運輸、銷售過程中“鎖鮮”?呂夫梅和種植戶們還在探索中。

“原住民”:

找准發展路子,過上好日子

身為一名老黨員,丁光珠對這些年村裡最可喜的變化十分自豪:“丁溜村是個紅色村啊,擺脫政府救濟,靠自己的雙手致富,才是我們村應有的樣子。”

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凝聚更多村民謀發展的精氣神,去年,丁光珠自願整理村歷史資料,擔任村紅色基地的義務講解員。他向調研組介紹,抗戰時期,丁溜村村民丁漢臻利用自家茅草屋,組建“湖西戰區地下秘密聯絡站”,為安徽、山東、江蘇等地溝通情報信息。此外,丁溜村還涌現出多位革命烈士,成為十裡八鄉有名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在丁光珠看來,紅色資源是寶貴的財富,鄉村振興也能從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比如,當前發展鄉村產業,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從村情出發找路子、找點子,“因地制宜,才能找准符合丁溜村發展的獨特路徑”。關於丁溜村發展的未來,他還有新的期待:打造成集種植、農產品加工、紅色文旅等為一體的“特色田園鄉村”,“我們村的農業產業與紅色文化應該更好地結合起來,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專家點評】

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研究員 趙錦春:

鄉村要振興,產業興旺是前提。鄉村產業發展是鄉村產品服務生產端與城鄉市場需求端之間的互動匹配過程。創新驅動才是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應堅持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夯實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技術支撐、產業鏈條與利益聯結。丁溜村的經驗啟示我們:隻有通過育種強“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做強深加工、促進縱向轉型升級,“交叉”融合、實現橫向協調聯動,共建共享、切實提質效促增收,才能確保鄉村產業興旺有潛力、強動力、彰韌力、顯活力。

江蘇百村聯合調研組

(責編:蕭瀟、唐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