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之一:
去年脱贫的老徐就要住上新房了!
老徐今年58岁,是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三庄村村民,也是村粮食烘干中心的农机管理员。老村部北面400多亩的稻田,也是他工作的地盘儿,插秧、施肥、放水、抽水……不同的时节干不同的活,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各种农用机械一应俱全,轮番下地作业……
系列报道之二:
在这里,遇见美好中国的样子
四年前,因为一个蚕桑文化的摄影项目,孙晓东与吴江震泽结缘;一年前,他把工作室从上海迁到村里,取名“籽庐”,寓意要像一颗种籽般落地生根。从桑田水稻到虫鱼飞鸟,从雨露秋霜到彩虹日落,从时令美食到醇厚乡情……孙晓东关注这里的自然生态,也关心这里的社会人文。他的摄影作品,在太湖雪蚕桑文化园里已是一种文化的标识……
系列报道之三:
碧根果园里走出一条脱贫路
“今年秋天,我们这儿就全是果子了。”从声音就听得出谷洲的好心情,“我们种了300多亩碧根果,到了白露就能打核桃喽!” 3年了,这是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宋集村的碧根果林第一次挂果,村党总支书记谷洲既期待又忐忑。早上7点,谷洲习惯地来园子里转上一圈,走的次数多了,愣是给踩出了一条小道……
系列报道之四:
农庄孵化亿元创业梦
“今年的葡萄香气很浓,快来几个尝尝!”在刘老庄村的香园农庄里,主人朱海兵从大棚里剪出最新一季的阳光玫瑰葡萄请人品尝。刘老庄村位于淮安市淮阴区东北部,这里是新四军八十二烈士殉国之地。近些年,当地一手抓红色基底,一手抓绿色经济,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小镇……
系列报道之五:
扬州沿湖村“渔舟唱晚”谱新篇
到邵伯湖的大堤上晨练遛弯,这样全新的生活方式,扬州市邗江区沿湖村村民孙双喜已有大半年。“捕了一辈子鱼,没想到还有机会上岸安家。”老孙感慨万千。去年这会儿,老孙的家还在邵伯湖上。一条住家船“托”着的简易小房,便是栖身之所,这是他30来年的生活。春节前,一家人搬进了渔民集中居住小区,住上了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
系列报道之六:
响水县种植大户:日子像西兰花一样饱满绽放
“顺着这条水泥路一直向西,路两边的几十个塑料大棚都是他的!”在盐城市响水县南河镇兴南村,说起罗会兵,当地村民都熟悉。从打零工维生到成为村里的西兰花种植大户,从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到年收入十几万元,罗会兵是远近闻名的“能人”。
系列报道之七:
沭阳新农人吴兴艳的“直播经”
36岁的吴兴艳是“中国花木之乡”江苏沭阳县的多肉植物销售户。10多年前,她在做大学生村官时接触到电商产业,后来索性辞职创业干了这行,在网上卖过化肥、农药、蔬菜……“现在主卖多肉还有我们周边的产品。”2016年,她投资近20万元建了1900多平米的多肉大棚,一年下来利润有30多万元。
系列报道之八:
洪泽湖畔出蟹忙
“这是母蟹的脐,你看圆圆的,再看下钳子饱满,就说明它成熟了。”61岁的董继友是淮安市洪泽区的螃蟹养殖户。正逢中秋遇国庆,大闸蟹上市,店里的销售量猛增,可让他这一家子给忙坏了,“多的一天能卖上千斤,少的也有几百斤”。
系列报道之九:
梨农于国虎:花开是景 花谢成果
入秋后,江苏省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果香四溢。岭山村村民于国虎家近10亩的梨园,挂满了果实。花开是景,花谢成果,一棵梨树给岭山村人带来的收入越来越丰富。“我一辈子都在和梨打交道,从以前卖梨果,到现在开发赏梨花、做采摘卖旅游。”对于国虎来说,做大梨文章他还要再加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