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谱写青春的乐章,如何讴歌青春的史诗,如何建设青春的未来,每个时代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在江苏金湖,党团青年敢担当勇争先,为民众干实事,为地区谋发展,为社会做好事,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
在金湖的青山绿水间,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而其间的那抹点晴之色,是党旗猎猎正扬红。
红色“头雁”,领航乡村振兴
从零落杂乱到集中居住,从“靠山吃山”到城市就业,从“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吃喝不愁,张方村的巨变,支部书记——张春荣功不可没。集中居住后,张春荣首创党员积分制度量化服务,开创网格化管理,推动联动共治。环境美,生活稳,村民真正融入了城市生活。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造福一方百姓。为解除老百姓思想顾虑,吕良镇旺屯中心村党委书记唐利宝带头拆迁,积极推动当地农房改善工程;塔集镇横桥村党总支书记丁文清组建“党员红细胞先锋队“,疏”赌点“、消”难点“,有力促了后进村经济发展;银涂镇湖滨村党总支书记滕庆春,不仅带领全村渔民学习科学养殖,还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渔民乡村振兴讲习所,让渔船上有了“会说话”的党建墙……
金湖县银涂镇湖滨村党总支书记滕庆春向村民讲解养殖技术
群雁高飞头雁领。在金湖,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头雁”们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考场上交出了高分答卷。
创业有招,助推产业振兴
说起龙虾养殖,作为金湖特色产业,陈琳的名字经常会被人提起。2014年她开始了小龙虾养殖的创业实践,不断推动养殖革新,创业不忘带民致富,实现抱团共富,当选“最美大学毕业生”。她积极改进小龙虾的商业模式,实行淡旺季分销模式,采取会员制预定+线上+线下的多元营销模式,积极拓宽小龙虾销售市场。2014年至今,陈琳养殖的小龙虾销售额约为330万元,净利润达105万元,直接带动村民就业35人,间接带动就业约800余人,让一批村民脱贫致富。
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村民积极开展特色水产品养殖
金南镇五里村党总支副书记涂浩充分挖掘金湖农产品特色,先后成立了金湖县塔集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金湖江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入股、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吸纳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共同开发了野生蒿茶、莲子、芡实、藕粉、银鱼、虾等特色农产品。他始终围绕“电商”做文章,积极探索“互联网+旅游+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合发展模式,去年销售额累计达一百多万元,并在一二线城市开设社区店、体验店。通过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企业、合作社(联合社)“抱团”发展,集中力量叫响金湖农产品品牌。
2011年,杨大伟决定回乡创业,在金湖县创办江苏科润膜材料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全氟离子膜产业化为目标的工厂。从“北漂青年”到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0后杨大伟的成功“逆袭”,正是金湖有为青年实干担当、勇于拼搏,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的缩影。
创业有思路,致富有出路。怀揣着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初心,党团青年用青春铺设群众的幸福小康路。
倾心为民,赋能社会发展
金湖电力飞虎队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心系于农业,17年如一日,受理服务求助电话26.9万次,现场服务20.25万次,客服回访满意率达100%,创造了17年“零”投诉的纪录,成为电力服务社会的一面鲜亮旗帜。
金湖电力飞虎队成为电力服务社会的一面旗帜
奋战在扶贫一线的“80“后退役军人刘俊云,充分发扬军人不怕苦、不畏难的作风,把村部当家,把贫困户当亲人,吃透政策、因户施策、发展特色产业,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公益事业为己任的陈菲,成立小水滴志愿者协会,先后组织开展了272场“助残、助困、助学、文明推广“等社会公益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30600多个小时。
金湖女婿叶菁,带着妻女返乡创业。2011年成立金湖县朗清粮食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原生态产品备受青睐。他积极拓宽电商渠道,稳步扩大品牌影响力。伴随着合作社规模的不断壮大,也给周围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如今,叶菁的酱园现已成为金湖生态旅游的一块金色招牌……
金湖乡村振兴之路,是一代代人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走出来的。
80年前,不到30岁的吴运铎在金南镇创办“茅屋”兵工厂,开创了“吴运铎”精神;50年前,勤劳勇敢的金湖人民持续开展大规模治淮建设,用行动谱写了“治淮精神”;40年前,一群知识青年来到一望无际的高邮湖畔,创造了一个变荒滩为林海、让沼泽成绿洲的奇迹。如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正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在“如杉如荷如水如草”的新金湖精神指引下,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图画中,添上青春最绚丽的色彩。
融媒体记者 郭敏杰 金义旻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
通讯员 张江华 朱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