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之后预防疫病:紧把“病从口入”第一关

2020年07月28日16:12  来源: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洪灾之后,该重点预防哪些疫病?

“在洪涝灾害期间,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应成为防疫重点,比如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等。此外,可能会出现一些接触性传染病,比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及儿童易患的手足口病等。” 近日,江苏省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副主任医师嵇红这样提醒。

7月以来,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南方多省抗洪抢险进入关键时期,洪涝灾害会增加水和病媒传播疾病的传播,疾控专家提醒,大灾之后易出现大疫,疫病预防不能马虎。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做好“三管一灭”(管好饮用水卫生,管好食品卫生,管好粪便,做好灭蝇工作);还要避免大型聚餐,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和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自觉隔离。

紧把“病从口入”第一关

防止“病从口入”是洪灾防疫重要一环。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接触过洪水的食物会增加水源性疾病的风险,建议“丢弃与洪水接触的所有食物”。

安徽省疾控中心近日提醒,不要喝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不要使用洪水洗碗、洗漱和准备食物;如果接触过洪水,请务必用肥皂和清水洗手。不吃没洗干净的瓜果、蔬菜以及未经处理的生冷海鲜,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食物生熟要分开,碗筷要清洁消毒后使用。

7月22日,安徽省蚌埠市疾控中心提醒:洪灾期间勿食用来历不明或野生小龙虾,食用野生小龙虾易增大发生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哈夫病)风险。哈夫病严重的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烹饪小龙虾时要烧熟煮透,一次不要大量进食,吃时先抽掉尾部虾线,不吃虾头。

确保饮水安全是防疫重中之重

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示,洪涝灾害发生后最重要防疫措施就是确保饮用水安全。

中国疾控中心曾在官网中介绍,洪水过后,往往会造成水质粪便污染指示菌升高和胃肠道症状病例的上升,而洪水中有害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消除一般需要2~3个月的时间。因此,中国疾控中心近日发布提示指导如何确保饮用水卫生:1.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2.装水器具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3.对临时的饮用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等,一定要进行消毒。4.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后再消毒。5.若自来水水管或水龙头被污染,退水后应充分清洗管中,水龙头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6.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大小便,自觉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及环境。

灾区饮用水该如何消毒?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宋蕊指出,饮用水消毒最简便实用的是沉淀、过滤,煮沸消毒或氯化消毒法。可以使用某些净水药片配合快速过滤装置进行净水。而在农村家庭饮水消毒中以漂白粉、漂白粉精片使用最多,杀菌力很强,应用较广。

洪灾之后注意预防三类疾病

预防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引发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洪涝灾区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轮状病毒、甲型肝炎、戊型肺炎、手足口病等。

预防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这类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可以传染给人的疾病,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脑、疟疾、血吸虫病、鼠疫、炭疽等。此外,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和皮炎也要重点防范。宋蕊表示,乙脑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接种乙脑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此外,还应及时清理居所附近的垃圾,将房前屋后可能积存雨水的缸、桶、坛、罐等器皿彻底清除、倒扣、加盖或定时换水清理,以及填塞树洞、石穴、坑洼等措施可防止蚊虫产卵,以有效降低蚊虫密度。

预防腿脚病。阴雨季节,湿疹、痛风、类风湿关节炎、老寒腿等高发,老年人也容易出现雨天滑倒所致的软组织挫伤及骨折等意外事件,如何预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感染科主任杜宏波表示建议:1.饮食上,可多吃一些提振阳气和健脾化湿的食物,如生姜、辣椒、薏仁、丝瓜、木瓜、荷叶饭等。2.老寒腿患者可不拘时间次数,适当刺激足阳明胃经上的阴市穴,适当加强腿部锻炼,促进腿部气血循环而起到气血流通、缓解症状的效果。3.如一定要出门,最好多准备一双鞋及干燥衣物,到达目的地后尽快换上干爽舒适的鞋子和衣物,避免寒湿侵袭。4.防皮炎皮损。雨天尽量少出门,避免长时间待在积水中。如果涉水了,回家后要及时用清洁水及肥皂清洗过水部位并擦干,在趾间等皱褶部位撒上爽身粉保持清洁干燥。5.警惕摔倒,尽量不到地势不平和地面湿滑的地方活动,老人、小孩或孕妇等尤其要注意安全,避免涉水,保持屋内干爽。6.如出现明显不适,尽快就医,遵循医嘱。(见习记者 陈姝)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