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消防指战员驰援淮河骆马湖抢险 胜利凯旋

2020年08月26日23:44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南通消防救援支队夜间组织指战员继续做好筑堤巡堤工作。

人民网南通8月26日电(记者王继亮)历时半月奋战,江苏南通消防救援支队214名指战员胜利完成抗洪抢险任务凯旋归建。“虽已时隔数日,但大家还在挂念着汛区的群众,通过与当地支部结对共建和爱心捐款结下深情厚谊。”南通消防救援支队天生港中队队长李伟亮告诉记者。

“亲人来了,心里的石头放下了!”这是汛区群众留给李伟亮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也是他们下决心啃下“硬骨头”的动力,决不辜负群众的期望。每每想起这句话,李伟亮和战友们浑身充满力量。

7月23日,南通消防救援支队接到省总队指挥中心调令:赶赴淮安市盱眙县淮河镇参与防汛抗洪抢险救援。作为组建40余年的专业救援队,天生港中队派出了14名精兵强将随同支队大部队出征。

次日一早6点多,南通消防救援支队水域救援队、党员突击队、应急通讯、战情保障等力量20车214名指战员星夜疾驰抵达淮安市盱眙县淮河镇大洲村。李伟亮回忆:“当时情况紧急,水位几乎与堤坝持平,一旦出现洪峰,随时发生溃坝。”

汛情就是命令!所有指战员组成突击队逆流而上,累了就趴在堤坝上稍作休息。“为保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拿下!尽管有专业装备、专业技能和团队作战的能力以及得力的战情保障,但我们丝毫不敢大意,直到将险情控制,让撤离的百姓重返家园,才是最终胜利。”29岁的队员徐琪介绍。徐琪是消防部队转制后的支队先进典型,有过多年部队历练的他,在这次抗洪抢险战斗中始终冲在一线。其爱人怀有身孕8个多月即将临盆,但他依然请战。

90后消防救援“新兵”顾海青刚入职不久,作为空军退役军人的他,此次抗洪抢险还是头一遭。“扛着六七十斤中的沙袋,再加上身穿厚重的救援服装,在淤泥里行走极为艰难。实在扛不上肩时,战友们就互相托一把。”他说。

“一个人一天扛了三四百袋,大家一起扛的总数超过了6000袋。由于淤泥比较深,一脚踩下去,整个靴子全部陷进去了,很难拔出来。我们随后改变战术,大家站成人墙,采取传递方式,将沙袋传到堤坝,一个三公里的堤坝,就这样一连干了整整24个小时。”李伟亮说。

对于顾海青这个“新兵”来说,垒沙袋筑坝是一门技术活,一旦沙袋之间出现缝隙,就可能被激流冲垮。“不能直接横着垒或者竖着垒,有蛮力不行,还得讲究技巧,一旦不慎极易出现溃坝,这是非常危险的。”李伟亮长期在实际救援中琢磨出来的“4321”的“金字塔”式独门秘籍得以应用,这样垒出来的堤坝牢靠坚固。所谓“4321”即每层垒堆沙袋的数量。李伟亮介绍,这次战斗,不是靠人海战术,而是依靠战略,再加上专业器材和装备,面对随时出现的险情,都能快速将一块块“硬骨头”啃下来。

徐琪告诉记者,他们在8月5日从淮河胜利凯旋数日,再次接到增援徐州新沂市骆马湖的命令。70年一遇的洪峰过境,骆马湖水位落差有七八米,情况紧急,特别是有多个管涌要及时封堵。南通消防救援支队再次发挥实战经验,仅用两天时间就将十几个管涌成功封堵。由于高温天气,衣服是湿了干,干了湿,在烈日下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小睡半小时后,继续接着干。

“大家可以轮流休息,但每一个指战员都抢着干,夜里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老百姓把我们当亲人,我们就要确保他们生命财产安全。”李伟亮告诉记者。而让大家感动的是,一到饭点,当地群众就将烧好的饭菜送到堤坝上。

在盱眙淮河段,当地老百姓以种西瓜为主,每户少则30亩,但遭遇洪灾全部泡在水里,每亩损失至少3000元。南通消防救援支队指战员得知后,对当地困难家庭现场捐助,同时在汛区开展“蓝焰春蕾”行动,结对帮扶困难学子。

“当地老百姓太热情了,我们此次完成抗洪抢险任务,是悄悄撤离返程的。”李伟亮说。 

(责编:张鑫、唐璐璐)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