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既然乳腺癌“祸首”是雌激素,那如果女性已经绝经,是不是就意味着不会再患上乳腺癌?或者是绝经越早,患乳腺癌风险就越低?晚期乳腺癌患者,是否一定要承受放疗和化疗的痛苦?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乳腺科主任、主任医师廖宁,为我们一一破解了这些乳腺癌认知和治疗的误区。
误区1:绝经越早,患乳腺癌风险越低。“并不是绝经越早,或已经绝经,患乳腺癌风险就越低。”廖宁介绍说,在美国,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发病高峰年龄是65岁;在中国,乳腺癌高发年龄阶段是45~5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女性,很多已进入了围绝经期或已经绝经。
廖宁分析,乳腺癌的致病因素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但是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不仅只跟月经有关。女性进入围绝经期或已经绝经,只是意味着卵巢产生的雌激素下降了,或是卵巢不再产生雌激素。但是,在女性体内的脂肪组织等其他组织,仍然会存在雌激素。而且,在女性的肾上腺等组织内也会存在一定雄激素,这种雄激素通过芳香化酶的催化,也转化成了雌激素。所以,绝经后女性同样可能会由于其他路径获得过高雌激素,从而患上乳腺癌。
误区2:内分泌治疗会带来骨痛等副作用,最好别做。“正是由于乳腺癌跟激素水平密切关系,近年来内分泌治疗也越来越多应用到乳腺癌治疗中。”廖宁介绍,但是很多患者认为,内分泌治疗会带来严重骨痛,因此很多人都拒绝接受这种治疗。
目前,中国有21.4%的乳腺癌患者在诊断时就已是晚期,其中67.8%的患者属于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廖宁认为,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即使已存在内脏转移,都应接受内分泌治疗。
廖宁介绍,经典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包括两类,一类是以来曲唑、阿那曲唑等为代表的芳香化酶抑制剂;一类是以氟维司群等为代表的ER下调剂。ER下调剂可直接降低雌激素受体,芳香化酶抑制剂是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的酶,路径不同,但都是为了阻断雌激素受体这条信号通路。
廖宁表示,氟维司群其实就是一种雌性激素受体下调剂,比芳香化酶抑制剂降低雌激素更为直接迅速,而且骨痛等副作用发生率低。“现在许多肿瘤内科医生的‘法宝’仍然还是化疗,但其实未必是必需。”廖宁说,“我的很多乳腺癌晚期病人,都不用化疗,天天照去喝茶、运动,打这个药毒性很低。”
绝经后ER阳性晚期患者,可用ER下调剂治疗。廖宁说,只要是雌激素受体(ER)阳性并已绝经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都可以使用ER下调剂,就不需要再去承受化疗、放疗的痛苦和毒性了。她说,“这类患者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占50%~60%。”
廖宁解释,ER下调剂的功能主要是下调雌激素受体,如果没有绝经,患者卵巢还有分泌雌激素功能,就会存在靶点不准确的问题。“如果没有绝经要接受ER下调剂治疗,就需要先‘去势’,即用药物注射让卵巢功能降低到不再分泌雌激素。如果有生育要求,可在完成治疗后,停止‘去势’药物注射即可恢复卵巢功能。”
运动也可以阻击癌细胞。廖宁特别指出,最近有一篇在《CELL》上发表的文章认为,运动是可以直接打死癌细胞的。目前她的团队已将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用于乳腺癌治疗中,并已启动通过运动来抗击癌症的“个体化运动处方计划”,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启动该项目的团队。“比如,乳腺癌患者一做完手术,我们就会有运动体能师来辅导她们进行运动,对她们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为她们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监测她们的运动水平。” 廖宁说。(胡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