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禹王山抗日阻击战纪念馆:血肉筑起钢铁长城

2020年09月04日07:16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忠烈树”,血肉筑起钢铁长城

千年运河畔,屹立一座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战精神之山——邳州市禹王山。

1938年四五月间,中国军队和日寇以禹王山为中心战场,展开了一场历时27天、100多次拉锯的惨烈激战,史称“禹王山抗日阻击战”。出滇抗战的国民革命军第60军,全军13869名将士为国捐躯。他们也重创了日军两个王牌师团,毙敌1.2万余人,伤敌2.3万余人,粉碎了日军“切断陇海铁路,直取徐州”的作战计划,为部署“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鲜血筑起钢铁长城

8月31日,记者来到禹王山采访,沿着山路,步行不久就进入了纪念园的主轴线。拾级而上,台阶以一段、九段、三段和八段的台阶踏步,寓意阻击战发生在1938年;并用178级台阶,纪念阵亡的178名连排长以上官佐,其中有旅长1名(陈钟书)、团长4名(严家训、莫肇衡、高鹏、龙云阶)。

在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中,我军取得了正面战场的首次胜利。日寇重整了被称为“钢军”的第十师团和“师团之花”的第五师团,两个最精锐王牌师团及伪军,总计10余万人,企图突破禹王山、连防山一带防线,直取徐州。

战争一开始,就进入残酷的绞杀阶段。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轮番进攻的日军,非常猖狂,他们不仅用机枪打、用炮轰,还用坦克在中国军队的战壕上来回碾压,不少中国士兵被压垮的土掩埋。尽管力量悬殊,但是中国军人丝毫没有退缩,战士跳到日军坦克上面,撬开盖子,再用集束手榴弹与之同归于尽。

1938年4月23日至27日这5天,是禹王山阻击战最惨烈的阶段,仅23日当天,就牺牲了3名团长。随着战斗的持续,原有的防御工事不断地被消耗。到最后,中国军队只能把战友的遗体堆叠起来,作为防御工事,“血肉长城”屹立在禹王山,将士们说,人死不怕,大不了就当“一块砖”。

原真性保存抗战遗迹

如今的禹王山海拔124.6米,战前是126米,在27天战斗中,中日双方的炮火硬生生把山体消减了1.4米。

在山顶,有一座叠翠帆影亭,是俯瞰石林和远眺大运河的最佳位置。天气晴好时,向北能遥望台儿庄,眼前一马平川,京杭大运河像一条白练蜿蜒南去;西南方是310国道,可直通徐州。禹王山的地理和战略位置显而易见。

为了缅怀牺牲将士,弘扬抗战精神,2014年下半年起,邳州市对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复了战壕、英烈墓以及禹王园等遗迹,新建了纪念馆、纪念亭、鉴湖。

在此期间,当地严格遵循遗址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最大程度保护遗迹原貌和原生态植被地貌。记者看到,苍林翠柏的掩映中,有三道壕沟通往山体的各个方向,历经82年风雨沧桑,轮廓仍依稀可见;几块残石上,密密麻麻的弹痕清晰可见;山上唯一的“禹王泉”,是官兵们的“生命之泉”,依然充满一池清水;阻击战结束后,当地群众将牺牲将士的遗体分处安葬,修建丛葬处,他们大多无名,来自云南,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禹王山抗日纪念馆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碑馆合一,为半掩体建筑,共分三层,外墙采用自然山石面铺设,庄重朴实,颇具历史沧桑感。三重叠落的台地空间设计,象征着在禹王山阻击战中60军的182、183、184三个师紧密配合,共同御敌。

目前,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是徐州乃至苏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遗址,2015年8月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徐州市唯一一处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抗战精神激励城市蝶变

在禹王山上,有一棵当地很少见的麻栎树,历经数十日战火的洗礼,成为当年山顶唯一幸存的树木。82年来,麻栎树栉风沐雨,枝叶茂盛,默默守护着牺牲在禹王山上的英灵,因此被称为“忠烈树”。

禹王山是一座英雄之山。60军没有出现逃跑的将军和投降的士兵,涌现出的是主动请缨、慷慨赴死的名将,以血书明志、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勇烈士。在纪念馆中,展示了不少英烈的遗嘱、家书,既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更洋溢着慷慨赴死的爱国情怀,读来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少将旅长陈钟书,出征前常语同事:“这次外出抗日,已对家中做过安排,誓以必死决心报答国家。”在殉国前,他口述由人代笔,留下了一份遗书。征战南北、铁骨铮铮的汉子在生命最后一刻,想到了家乡云南,想到了自己不仅是一名军人,还是十个孩子的父亲……他作为滇军抗战以来首位为国捐躯的将军,1984年9月被民政部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入选民政部公布的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抗战军人的呐喊声仍在回荡。多年来,邳州市一直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市民铭记抗日战争这段惨烈悲壮的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李 刚)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