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有网民在微博发文称赞,无锡火车站为因使用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等问题而无法出示健康码的乘客设置了专用通道。截至10月9日,这条短短的微博已获19.7万次点赞、近6千条评论与3.7万次转发,微博话题 #无锡火车站设置无健康码通道# 也获得了超1300万阅读量。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监测显示,在10月6日这条微博被网民关注后,两天内相关新闻迅速扩散至各个网络平台,相关报道数量于8日达到波峰。6日至9日涉及“无健康码通道”的舆情信息达2615条。除568条相关微博外,共统计到698条网络媒体相关报道,751篇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章与505条来自APP端的相关报道。
图:无锡“无健康码通道”舆情走势图(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无健康码通道”大家怎么看?
无锡火车站“无健康码通道”登上微博热搜,多家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与点评,一些媒体对该站无健康码通道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跟进报道。也有媒体注意到,除无锡外已有多地推出了“纸质健康码”、市民卡与身份证代替健康码等方式。以下为部分媒体评论摘编:
光明日报《光明时评》:#无锡无健康码通道获19万赞 公共服务怎样呵护少数人#
在当下社会,不只是“健康码”,许多人觉得习以为常的科技手段,都让不少与数字时代脱节的人群望而却步。“扫一扫”本是数字时代下与时俱进的产物,是网络生活的增量,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之时,也应当想到那些没有搭上信息化快车的被“健康码”困住的人。不能不说,无锡火车站为因故无法展示健康码的群体开辟专门的服务通道,这样一个人性化的安排,就是网友心中值得肯定、充满温度的善政善为。
中央电视台《新闻1+1》:#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软硬兼施”#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中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发展中国家,二是老年人口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多。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应该着重两个方面:一、硬件的建设,整个适老设备的改造,包括小区、家庭,包括城市、农村整个环境更适合老年人的安全和便捷需求。二、社会建设和民生建设方面,怎样能够建立公共政策尊老、爱老、孝老,能够体现我们对老年人的关怀、关爱和关心,这是我们未来下一步在制度设计上所要侧重的两个方面。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网民评论总体上以赞许态度为主,大多数网民称赞无锡火车站“无健康码通道”措施十分人性化,不少网民也借此称赞无锡的疫情防控与旅游体验。点赞数最多的一名网民评论称:“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它是如何对待那些被遗忘的少数人。”还有一些网民指出郑州机场等地也有类似的提示,呼吁这类便民措施能全国推广。
无健康码出行问题屡屡牵扯社会关注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自6月初至10月9日,除无锡“无健康码通道”之外,网络媒体主要报道了三起与“老人无健康码出行受阻”相关的、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一是有媒体报道安徽大爷无健康码“徒步千里”到浙江打工,当地警方6月23日辟谣其曾乘坐火车;二是8月8日,网传视频显示辽宁大连一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与工作人员发生争执;三是8月17日,黑龙江哈尔滨一老人无健康码乘车,遭司机拒载与乘客谴责引起舆论争议。
图:“老人无健康码出行受阻”相关舆情事件走势图(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特殊人群权益再引关注,柔性化回应也应坚定立场
由媒体报道可见,以老年人为代表的特殊人群在疫情期间的权益保障已成为舆论关注的重要议题,无锡“无健康码通道”不仅为其他地区采取类似便民措施树立了榜样,更凸显出涉事主体在应对特殊人群权益相关舆情时,应多采用同理姿态与柔性方式进行及时回应。
在面对老年人因无健康码而遭拒载等问题时,一方面,交通部门等有关方面应主动收集、分析舆论意见,倾听民意诉求,站在老年人群体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以富含人情味的回应与慰问等举动化解对立情绪与舆情压力。例如在“大连一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事件中,大连地铁方面就回应称,工作人员未向老人阐明有关规定,针对特殊人群服务不到位,已批评教育站务人员应采用多种方式帮助老年人。而在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在采取柔性姿态的基础上,也要坚持自身加强防疫监管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对媒体报道中失实内容及时做出回应,慎防信息不完整导致类似“大爷徒步千里打工”等谣言的产生。
数字化社会还需精细治理,“数字鸿沟”要由温情填平
无锡“无健康码通道”一事的走红更体现出大数据运用的局限性。疫情期间我国社会数字化进程大大加速,除了健康码之外,移动办公、电商物流等新模式的产生确实大大方便了大部分人群的生活。
然而,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仍高达4.63亿,其中因为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达48.9%。庞大的非网民群体与主流网民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才是“老年人无健康码出行困难”等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健康码作为特殊时期的大数据应用,地方管理者不应将其作为常态化思路与“一刀切”的社会治理方式,唯有站在各个社会群体的角度思考,实施精细化的政策制定并利用多种人性化手段“对症下药”,才是在数字化社会中保障特殊人群权益的最佳方式。(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 霍思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