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行:综合施策精准帮扶 助力脱贫“有温度”

2020年10月16日10:15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修葺一新的厚邱村便民服务中心

金融企业的温度与力量,植根于地方经济的锦绣沃土中,凝含在民生服务的使命担当里,也彰显在农民实现脱贫致富、迈向小康生活的帮扶之路上。百余年发展,江苏中行永葆着为民使命与发展温度。

2016年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以及“五方挂钩”方案,江苏中行先后对口帮扶宿迁市沭阳县厚邱村、大房村、东渡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12.7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8个,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就业、关爱儿童、金融服务等多个方面,全方位的帮助定点帮扶村改善经济状态、乡村面貌和村民生活。既“综合施策”又“精准发力”这是江苏中行助力扶贫攻坚的鲜明特色,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强化产业“造血”、推进文化惠泽、关注成长成才,三个帮扶村均提前完成脱贫任务,正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稳步前行。

造血扶贫“重长远” 乡村大地谋富路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这是获得成效的关键。

修长的排灌渠在田野上蜿蜒穿行,崭新的多功能便民服务中心在村头坐落,千米绵延的草莓大棚依偎着村中道路,厚邱村村容“旧貌换新颜”,让村民们直呼“变化太大”。然而,厚邱村的变化并不仅仅是“外在”,更是关系村民收入和生活改善的“内里”。

要想富,找产业,而且要找好、找准确。草莓种植业是厚邱村一直想发展的产业,但由于家底太薄,虽有好的项目却无力投资。中行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王军,积极联系上级行,通过“益农贷”项目累计发放100多万贷款,帮助有意向的村民们投资草莓种植。现在全村已有14户村民种植了200多亩的草莓,一亩半土地较之前增收4万到5万元。

厚邱村里,不仅有甜甜的草莓,更有活蹦乱跳的龙虾。从肯尼亚回乡创业的范月鹏,同样面临资金困扰。江苏中行为他开设了信贷“绿色通道”,快速便捷为其龙虾合作社发放贷款,并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推动龙虾产业成为厚邱村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有产业项目,更有创新思路。在大房村,江苏中行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徐德洲,一到村就开始大量走访。老徐了解到,该村所在的万匹乡和周围几个乡镇木材加工业非常发达,需要大量标准的厂房,私营企业主们对此需求很大。

对此,徐德洲积极奔走,协调各方投入标准化厂房项目。两年来,江苏中行在该项目上共投入资金140万元,协调乡镇配套资金40万元。该项目由省委驻沭阳帮扶工作队和沭阳县扶贫办统一安排实施,厂房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大房村,每年可实现厂房租金收入约12.6万元。标准化厂房项目后,徐德洲又开动脑筋,依托大房村周边的交通要道上,通过扶贫资金投资建设了3个高炮广告牌用于出租。厂房项目“雪中送炭”,广告牌项目“锦上添花”,大房村集体收入获得提升,村民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在江苏中行“益农贷”的帮助下,厚邱村村民开始发展草莓种植

智志双扶“拔穷根” 梦想课堂种希望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一个小小的课堂,凝聚着温暖的爱心与公益心,体现着扶贫的细心与决心。“中行梦想课堂”是江苏中行践行深度、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内容,该举措的根本愿景是扶智,意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与培养乡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使其得到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厚邱村,给予孩童“厚爱”。该村后正小学硬件设施落后,教育水平堪忧。江苏中行出资铺设了从主干道至小学的6米宽、100米长的水泥路,并对村小门前和围墙边进行绿化,还新建了小型篮球场和足球场,一共投入资金10多万元。由于缺乏有效师资,后正小学从未单独开设过音体美课程,该行团委通过招募志愿教师轮流担任“梦想学堂”的课外老师,有效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整体素质。

在大房村,“中银梦想学堂”为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带来关爱。每年7月至8月,通过联系大学生志愿者和招募我行青年志愿者,每天在村部会议室集中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开展未成年儿童安全教育,在文化广场带领孩子们进行街舞、游戏、体育活动。该行团委还专门为孩子们组织了系列课外活动,丰富的文化生活滋养着孩子们的希望和未来。

扶贫攻坚过程中,扶智帮扶是必须之为,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方,更是落实精准扶贫理念的关键之举。在厚邱村里,有一户叫蒋影侠的人家,她今年45岁,其丈夫早年因病去世。家里三个孩子全考上了大学,经济负担很重,是一个典型的因病因学致贫的人家。通过结对帮扶,江苏中行先后向该户人家捐赠了10000元现金以及洗衣机、书籍等物资,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今,两个孩子已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另外一个孩子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来自江苏中行的厚爱,让这个原本对生活丧失信心的家庭涅槃重生。

大房村儿童参加“中银梦想学堂”

文化扶贫“筑根本”,激发活力有温暖

全面小康,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精准扶贫,既要扶物质匮乏之贫,也要解精神贫瘠之贫。

文化就是力量,就是光源。江苏中行在近年的定点扶贫工作实践中,既在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硬保障”上聚力实践,更重视在文化活动、人文教育等“软支撑”上精心探索。

突破基础设施掣肘,让音乐声、广场舞走进村民生活。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活动形式单一、文化人才缺失,造成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积贫积弱”。为此,江苏中行筹集、协调资金,帮助定点扶贫村建设了村民文化广场和体育广场。架设116盏路灯,购置投影和音响设备,对村部进行扩建,增设党员之家、图书阅览室等文化场所及载体。有了场所和设施,该行的扶贫工作人员趁热打铁,在村里组建了篮球队,经常与外部单位组织比赛。晚上明亮的路灯下,村委会的广场上也像城里一样响起了音乐声,跳起了广场舞。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成为打开交流阻隔之门、促成乡村和谐生态的一把钥匙。以前,村民们很少去村委会,村委会的大门也基本是铁将军把门。自从各项活动设施建设好后,村民们没事就来村委会坐一坐,拉拉家常。关系一拉近,有点小矛盾很容易就得到了化解。2019年春节该行组织大房村村民隆重举行了春节联欢会,村民们载歌载舞,歌颂党的好政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文化扶贫,旨在唤醒贫困群众的向上精神和与困境作斗争的勇气。江苏中行定点扶贫村里有一个叫王越有的困难户,独身一人,身患疾病,一直以来消极地靠救助过生活。该行扶贫工作人员和他多次谈心交流,他也看到了村里的变化,在该行协助下在文化广场边开办了“越有小超市”。随着村里的文体活动越来越多,来往的人熙熙攘攘,王越有的生意越来越好,每月可以赚上千元,足以满足自己生活之需,再也不需要政府补助了。每天空闲的时候,他还主动把广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文化扶贫,带来了广大村民思想和心灵的正向变化,实现扶贫工作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扶贫攻坚,功在不舍。五年扶贫路,江苏中行的扶贫脚步走得越来越坚定,扶贫成果受到各方肯定。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该行将过往经验凝结,正行进在东渡村的帮扶之路上。该行表示,将牢记央企责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省委、省政府号召,落实总行的相关要求,为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铺就“金融通途”,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责编:张鑫、唐璐璐)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