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抗美援朝老战士施斌:徒步行军33天进入上甘岭阵地

2020年10月17日07:54  来源:扬子晚报
 
原标题:徒步行军33天进入上甘岭阵地

  采访结束,施斌坚持送记者出门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再访老兵⑦

  深秋,海门,微凉。三星镇瑞南村的一处农家平房门前,依然是绿油油一片。记者赶来时,90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施斌正在吃饭,一碗红薯米饭、一盘炒青菜就是他的午餐。“青菜是我自己种的,午饭是我自己烧的,我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老人笑着说。

  谈笑间,老人的思绪仿佛随着老旧卧室里自己的一张军装照,回到了69年前的上甘岭……

  施斌11岁时父亲去世,随母亲打短工维持生活。1949年11月,施斌加入了民兵组织,当上了民兵队长。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向全国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国家有需要,我随时站出来!”1951年,海门召开了民兵队长大会,施斌瞒过家人就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当时家中的老母亲看到施斌胸口戴着大红花,背着一床被子回到家,知道儿子即将奔赴战场,默默流了眼泪。

  由于战况紧急,1951年3月,施斌和战友们经过短暂集训后,就直奔朝鲜战场。

  虽然已经过去近70年,但施斌的目光似乎一眼穿透那段残酷的记忆。“我们徒步33天,才抵达上甘岭附近的391高地,在那里阻击敌军。”白天美军进攻激烈,天上飞机肆意扫射,地上坦克横行,只有夜晚才能行军。

  一路走来,看到的处处是废墟和尸体,火药和血腥味弥漫在冰冷的空气中,施斌心中涌起的哀恸悄然化作誓死卫国的意志。

  在激烈的战斗中,水比命还珍贵,枪管子打热了,子弹飞不远,就需要水来冷却。一场战斗下来,战士们渴得火烧喉咙,也只能捡一块雪,塞进嘴里,慢慢化开。

  坚守上甘岭的日子里,施斌是重机枪手和班长。“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这是施斌总挂在嘴边的话。在枪林弹雨中,他守着他的那杆苏制机枪,指哪打哪,和战友一次次守住了阵地。摄氏零下45度的气温,身上仅仅穿着一件棉衣的施斌,杀红了眼,汗水一次次湿透了衣背,又在冰冷的空气中凝结,如此不断反复……

  战争无情,牺牲就像呼吸一样平常。在战斗中,施斌的一位同乡,在敌人的冷炮中,被飞溅的弹片击中左眼,还崩断了两根手指,幸运的是命没有丢。施斌也曾亲眼看见过战友没有忍住气,跑进了敌人的埋伏圈,一起身就被坦克一炮轰成了碎片。施斌回忆时,紧握着干瘦的双手,一如当时的他只能攥紧手里的枪,屏住呼吸。

  白天,战士们用身躯抵御敌军的猛烈进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与反冲锋。夜晚,就着星光月色,在山洞里,将麦子磨碎,混着雪水灌进喉咙,就算是一顿晚餐了。地上铺上干柴,裹上仅有的一件大衣,就这么睡去。一个多月后,身边的弟兄越来越少。

  “每当有战友牺牲,我们就用白布将他包裹好,埋在朝鲜的土地里,插上木牌,有时候没有木头就压块石头,就当是墓了。”在风雪中,不一会,积雪就没过了白布,什么都看不见了,寒风呼啸,不知道下一场战斗何时来临。

  抗美援朝胜利后,施斌回到了祖国,被授予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一次。1957年复员回到家乡海门。凭着在部队学习的文化知识,施斌先后担任过小学教师、村小校长、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村支部书记、社办厂厂长等职;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工作积极分子。1984年退休后,施斌又当了26年的生产队队长。

  虽然抗美援朝的岁月艰难又充满危险,但施斌为自己亲历这段峥嵘岁月深感骄傲,也感恩现在享受的待遇和生活。“老伴去世后,我一个人生活,身体很好,还能自己种菜,生活挺惬意。每个月的各种补助花不完,子女也会经常回来看我。”施斌说,看着周围的百姓都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付出的流血牺牲,也值得了!

  采访结束告别时,施斌坚持送记者出门,大声地说了句朝鲜语,大意是“谢谢,再见!”他胸前的纪念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施天娇 周姚 陆文韬)

(责编:唐璐璐、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