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农业产业强筋骨 乡村振兴加速跑

2020年10月23日16:29  来源:海安日报
 
原标题:农业产业“强筋骨” 乡村振兴“加速跑”

秋风起,稻穗黄。走进隆政街道联合村,3000亩高标准农田平整方正,机耕道路笔直延伸,大小沟渠纵横交错。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沉甸甸的水稻正从地里奔向割机里,全程不落地。

海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优越的生态环境、先进的稻作技术、强大的加工能力,铸就了海安稻米的优势地位。10月10日,全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中高端优质稻米产业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在海安正式启动,“海安大米”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

优质稻米的品牌提升得益于海安多年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振兴“强筋骨”,持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依托农业农村资源的二三产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今年,海安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型合作农场发展获副省长赵世勇充分肯定。全省夏收夏种暨促进粮食稳产增效现场推进会、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现场推进会等多场次有影响力的会议相继在海安举行。

调优产业布局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0月1日,记者在大公镇群益村茧站库房内看到,刚刚收购的鲜茧堆积如山。工作人员往来不绝,运茧、布茧、烘茧井然有序。“今年一共养了8张纸中秋蚕,收获鲜茧600多斤,估计能卖1.2万元。”村民戴贤旺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海安立足农业产业基础,及时编制优质稻米、蚕桑、禽蛋、水产、蔬果五大主导产业三年(2018—2020年)发展规划,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今年初,海安启动实施“扩桑三年行动”,示范推广蚕业农场、小蚕共育、种植草本桑,积极化解蚕桑产业发展难题,成效显著。年内新栽桑近5000亩,市财政补贴687.14万元制定蚕茧保护价收购政策。得益于此,今年海安春蚕发种5.04万张,收购鲜茧1891.3吨,收购均价42.48元/公斤,高出全国春茧收购均价10元以上。

日前,南通市重点项目、全国单厂规模最大的饲料生产项目——江苏天成科技集团南通饲料公司全面达产。该项目生产颗粒、粉状、浓缩、复合预混等系列的300多种无公害畜禽、水产饲料,串联起了蛋鸡养殖、鸡蛋加工、产品研发等产业板块,有力助推了禽蛋产业提档升级。在智能化车间内,全自动的现代化流水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我们的年产能达到60万吨,提高了一倍,预计到明年,该项目总销售额将超过10亿元。”江苏天成科技集团副总经理王文郁说。

不仅仅是蚕桑、禽蛋产业,在海安,现代农业遍地开花,乡村振兴的“产业味”越来越浓。海安稻麦年单产连续14年全省第一;全国养殖规模最大上市企业牧原集团落户白甸镇;建成上海市外延蔬菜供应基地2家;先后牵头成立了南通市鸡蛋、渔业、稻米三大产业联盟……

突出主体培育

乡村发展活力迸发

走进洋蛮河街道堑南村,一头头住着“楼房”的羊崽正怡然自得地大口吃着饲料。2016年,盛金羿创办了海安百祥山羊专业合作社,凭借高架养羊技术和羊粪制作有机肥逐步建成了一个年出栏量1万头以上的现代山羊养殖基地,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将山羊养殖业做成了该村的富民强村特色产业。“目前,百祥山羊专业合作社已带动周边120多户农户参与养羊项目,实现共同创业、发家致富。”堑南村党总支书记汤建梅说。

鼓励本地种养大户、社会能人领办创办家庭农场是我市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一项扎实举措,它大大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7万亩,占比达58%。其中,发展家庭农场842家,建成新型合作农场54家,雅周建成社会化服务联盟8个。

适逢秋收季节,雅周现代农业园采摘棚内硕果累累、芳香四溢,四方游客纷至沓来,体验采摘乐趣。“这里的景色非常好,能吃能玩,很适合带孩子来玩。”游客陆海梅竖起大拇指连连感慨。近年来,我市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利用“互联网+”“旅游+”等模式,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下转2版】【上接1版】在墩头镇新舍村,电商农业蔚然成风。“线上销售既提高了农产品成交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还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让农民驶入致富快车道。”村干部颜春宝表示。如今,新舍村浅水藕种植面积已达1200亩,年总收入720万元,莲藕年产量1800吨左右,远销福州、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电商农业“金扁担”挑起了该村莲藕种植产业“金品牌”。

打造智慧农业

绿色发展根基牢固

在位于高新区都市农业园区的麦迪逊智能温室种植基地内,一双双科技的“眼睛”被安插在田间地头,基地负责人只需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即便是在百里之外,也可以直接操纵田里的农事活动。“我们采用的是物联网自动控制系统,整个大棚内的温度和天窗、滴灌、内外遮阳网等开关功能都可以通过手机来控制,便捷高效。”江苏麦迪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温室种植基地负责人秦春银介绍。

智能温室大棚是我市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的缩影之一。为厚植发展基础,我市不断巩固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市(县)建设成果,以农机“两融、两适”为路线,加快推进农机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同时,加快推进科技、农机、服务进村入户工程,全市实用农业科技普及率80%以上。

角斜镇滩河村的唐家恂原是一名建筑施工员,2015年,他回村流转506亩土地创办了智创家庭农场,凭借手机种出了效益田,依靠科技发展出了“现代版”的家庭农场。唐家恂一有空就拿出手机,在农技耘等APP平台学习农机技术。“通过这些平台,我既能查阅到有关机械的使用技巧、维修保养窍门,还先后购买了4台烘干机,手机成了我致富的好帮手。”唐家恂告诉记者。

此外,我市还不断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大规模开展水利工程、土地整理和农业资源开发等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农田水利、农机推广、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健康、绿色发展的基础。近三年,全市组织实施重点水利工程29项,城乡防洪排涝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5万亩,占比达93.1%,农机化水平达90.5%。(蔡诚)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