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最难忘的生日,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荣耀……”10月24日,江苏沭阳县梦溪中学教师汤晓红表示,国庆节的第二天是自己的生日,没想到家里却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今年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他们利用国庆假期一起回来看望她,以此代替往年的“谢师宴”“升学宴”,这种质朴的感恩和祝福方式,也让汤晓红备受感动和温暖。
作为人口大县、教育大县,沭阳今年共有9018名学子参加高考,本科达线率为68.4%。然而,今年的毕业季和升学季,沭阳却没有大摆“升学宴”“谢师宴”,也没有出现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但相反的却是“无礼”情更浓。
那么,面对曾经令人绕不开、冲不出的“人情网”,沭阳是如何破解的?
抓早动快 凝聚共识树立一盘棋思想
拒绝“升学宴”是引导广大学子走好人生关键一步的重要开篇。7月23日,在高考成绩揭晓的前夕,沭阳县先后组织9所高中校长、高三年级组主任、家长委员会主任座谈,9位高中校长通过沭阳发布联名发出倡议拒绝“升学宴”,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7月24日,在高考成绩揭晓当天,9所高中家长委员会主任联合发出附议,对拒绝“升学宴”作出呼应,各乡镇、各单位积极组织高考升学家庭座谈会,各志愿服务组织主动上门宣传引导,鼓励各升学家庭自觉不办“升学宴”;7月25日,沭阳县9所高中学校同步举行“破除人情陋习 展现时代新风”主题活动,近万名师生集中签名承诺“拒绝‘升学宴’,文明表达祝福,引领良好风尚”……一时间,文明新风成为一股清风沁人心脾,不办“升学宴”、拒绝“谢师宴”逐渐成为了广大市民的共识。
“无礼”情更浓 以文化人用正气引领风气
7月25日,沭阳县以“两办”名义印发《关于开展“拒绝‘升学宴’ 引领新风尚”主题活动的通知》。8月11日,沭阳县文明办组织了50余名准大学生走进县美术馆、博物馆,感受沭阳文化底蕴,开启了一段认识家乡、发现家乡的特别旅程,拉开了“拒绝‘升学宴’ 引领新风尚”系列活动之“触摸沭阳文化”的序幕。
桑墟、青伊湖等乡镇为准大学生们送去寓意“鱼跃龙门”的大红鱼和“金榜题名”的猪蹄膀,以小礼换“大礼”为升学家庭贺喜;沭阳团县委组织准大学生学习经验分享交流会,宣誓承诺和“升学宴”说再见,引领新风尚;沭阳楹联学会创作了“祝福无需酒、感恩贵在心”等24对楹联展现沭阳新风;音舞协会创作歌曲《给我一个祝福》,唱出沭阳新风;淮海剧团联合县融媒体中心推出情景剧《沭阳这家儿子高考409分,父母居然这样盘算》,表达“喜事何必竟奢靡,清茶笑语两相宜”的主题宣传……
8月20日下午,沭阳县专门召开“拒绝‘升学宴’引领新风尚”座谈会,县委书记卞建军与已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录取的学生、家长、教师等代表面对面交流。卞建军要求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积极吸收会上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减轻“升学宴”这一人情负担为突破口,有效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陋习,让“人情减负”融入内心、落实到行动上。
减轻负担 将民生小账汇成文明大账
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沭阳县仅各类“升学宴”“谢师宴”每年就达9.2万桌左右,除菜肴外还要备上烟、酒、伴手礼等,需要花费约1.2亿元,加之人情往来的“份子钱”近3.2亿元,各项费用累计逾4亿元。
家住沭城街道的沭阳县修远中学大学生家长陈先生算了一笔账:“我家孩子今年考得不错,按照往常如果请客,大概要操办15桌,一桌饭菜1000元,烟酒饮料720元,再加上回赠大礼包300元,饭菜支出至少得30000元。”原本他还担心不摆宴席情面上过不去,刚好县里提倡勤俭节约,不办“升学宴”正合他的心意,既省去了自己不少麻烦,还减轻了亲友们的经济负担。
“确实,变味的‘份子钱’对工薪族而言压力不小。今年响应不办‘升学宴’,我省下好几千元。”沭阳县居民王鹏有5个朋友家的孩子高考成绩都不错,他真心为孩子高兴,但是5家办“升学宴”的话,他至少要准备2500元礼金,“快赶上一个月工资了。”
谈及拒绝“升学宴”带来的变化,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若鸣说,拒绝“升学宴”,就是要引导群众崇尚文明节俭,减少不必要的人情开支,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带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对促进良好政风党风,形成文明新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沭阳县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内涵动力。(叶春艳 黄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