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祭现场。本报记者 万程鹏摄
12月13日,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凌厉的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白鸽放飞,和平大钟之声邃远……国行公祭,祀我国殇。83年前的至暗时刻,是亿万中国人民无法抹去的创伤记忆。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惟愿国家富强,和平之花永远绽放!
凝望历史深处,以国家名义祭奠同胞
国家公祭仪式现场,国旗下半旗。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医护人员等3000余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默然肃立。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0点01分,公祭现场拉响防空警报。同一时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车船齐鸣,行人肃立默哀。南京城的17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同步举行了悼念仪式。
默哀毕,在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国家公祭献曲》旋律中,解放军仪仗大队16名礼兵将8个花圈敬献于公祭台上。
83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6名社会各界代表撞响“和平大钟”。伴随着深沉悠远的钟声,3000只和平鸽展翅高飞,寄托着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无尽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坚守。
与往年相比,今年公祭仪式多了“医护元素”,参与撞钟的医护代表、抗疫英雄邱海波说,“这次参加公祭仪式不仅体会到和平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可贵,也更加体会到作为医务人员在和平环境下守好生命防线的重要性。”
朗诵《和平宣言》的83名中学生来自南京市第一中学,其中高一(10)班刘弈轩的亲人1937年12月在南京被害。2005年出生的刘弈轩,从小听爷爷和爸爸讲述太爷爷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惨痛遭遇,这次参加朗诵活动,加深了他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我生在和平年代,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生活。”
来参加公祭仪式的落合纯子是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日籍老师,她告诉记者,6年前她刚到南京时就参观了纪念馆,当时心里受到很大冲击,深切地感到和平的可贵,希望两国的孩子们能有更多的交流,更好地维护和平,也希望更多日本人能来南京看看,了解那段历史的真相。
命运与共,约翰·拉贝家族与中国友谊常青
12月13日下午2点半,《命运与共——约翰·拉贝及家族与中国的友谊》展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展览分为“汉堡之子·中国之缘”“留在南京·伸以援手”“不忘拉贝·大爱永恒”3部分,用70多幅图片和40多件展品,重温拉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与中国人民命运与共的历史故事,见证拉贝家族几代人与中国人民延续至今的友谊。
“展览以‘拉贝之门’为入口,这是拉贝故居办公楼大门的场景复制。”在展览上回顾那段历史、重温这段人间大爱,已是不惑之年的陈诗皓百感交集,他的祖父陈文书是约翰·拉贝当年的秘书,“83年前,在这扇大门里,拉贝戴着头盔,接听着电话,写着日记;在这扇大门内,收容了前来避难的难民。这是希望之门,这是生命之门!”
展览出口附近的一个荧幕上循环播放着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录制的视频。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约翰·拉贝的后人托马斯·拉贝拨来求助电话,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和国内多个部门、机构、企业立即行动起来。很快,捐赠的指定药品、防护服、口罩等医疗物资,从南京由“专机+专车”接力送到家住德国海德堡的托马斯·拉贝手上。雪中送炭的举动让托马斯深受感动,他发来视频感谢中国人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情怀。
参加展览的90后媒体人余勤雍说:“这是当下中国与拉贝家族友谊的见证,体现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国情怀,再次证明只有构建更加广泛的命运共同体,才能让拉贝的精神得以延续,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才能筑起保卫人类和平与安全之屏障。”
点亮不灭“烛光”,那是人类的爱和安宁
曾经深受苦难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可贵。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向世界传递着和平理念。
13日下午3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众多市民驻足留影;纪念馆内,“世界和平法会”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进行。
与此同时,在日本东京、京都、长崎,也同步举办了和平法会。中日人民共同镌刻和筑牢这段历史的记忆,向两国乃至世界发出和传递和平的声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国人经受的历史,也是人类的历史记忆。我们将学习历史,倾听死难者无声的话语,不允许再次发生同样的惨剧,为建设和平社会而不懈努力。”致力于传播历史真相30余年的日本僧侣山内小夜子说。
烛光莹莹,哀思沉沉。连续多年的“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是人们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最后一个仪式表达,与往年不同的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守南京的中国医护的后人与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代表也参加了当晚的烛光祭活动。
“那段悲痛的历史,需要一代一代传承,其中的痛感尤其不该被遗忘。今天,珍爱和平已成为世界共识,愿这穿破黑暗的烛火光辉,能告慰83年前惨遭侵华日军屠杀的同胞,让世界看到来自今日南京的和平之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德国人尼克是第二年参加烛光祭活动,他曾与同事常晅一起翻译了原创歌剧《拉贝日记》的德语版本。尼克说,“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都来悼念死难者、祈愿世界和平,从他们眼神中,我看到了所有人对和平的渴望,我也将会继续向西方世界讲述那段历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孙 庆 付岩岩 朱 娜 陈 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