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抢抓农水建设黄金期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0年12月17日16:52  来源:南通日报
 
原标题: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当前正是农田和水利建设的黄金时期。15日,记者从全市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市2019年度任务全面完成,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69%,目前,各地正以“农田建设百日大会战”为抓手,持续发力,奋战一百天,加快2020年度项目建设,确保在年底完成80%以上。

建好良田保丰收

15日,在今年刚建成的海门区常乐镇麒北村高标准农田内,一台无人植保机在工作人员的遥控指挥下飞掠而起,随后,按照规划路线在田间喷洒农药。一旁,农机手正驾驶着拖拉机,在田间耕地。

麒北村党总支书记黄建松介绍说,此前,麒北村田块连片面积小、废沟呆塘多、耕地平整度差、一家一户粗放经营、农田产出低下,有部分耕地出现抛荒的状况。今年,海门投资1312.5万元,在麒北村建设高标准农田3500亩。在项目建设中,突出耕地质量的提升和数量的增加,采取先流转后建设的方式,加大土地平整和小块耕地整理,项目区建设共平整土地400亩,填埋废沟呆塘约17.36万立方米,新增可耕作面积17亩。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原来只适宜于旱作物种植的农田变成了可以种植水稻的高产稳产农田,土地连片程度由原来的7-8亩,提高到了300亩以上,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规模化、不怕旱、不怕涝,粮食得到产量提高,粮食安全有所保障。

2016年以来,南通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先流转后建设、先整治后配套”,实行融合发展、区域化整体建设,打造了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南通模式”。2016年以来,全市共投资50多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新增耕地占补平衡面积2.3万亩,增加可耕作耕地面积4.2万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7万吨,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高,粮食实现稳产高产。

转变方式促发展

建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海门区保民村高标准农田内,连片的小麦冒出嫩绿的叶子,在寒风中微微摆动。看着田间长势喜人的小麦,保民村党总支书记周卫龙喜笑颜开。

保民村是“十二五”期间的南通市经济薄弱村,尽管“十二五”末摘掉了“贫困帽”,但发展步伐依然缓慢。这些年来,村委一直在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2018年初,村委班子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此基础上,2018年底,保民村又采取“支部+新型合作农场+集体经营”模式,成立了“海门乐鑫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吸收797户农民入股,建立了1775亩、海门最大规模的新型合作农场。村民入股赚“租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保民村从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明星村。2019年,该村通过新型合作农场,村集体增收51万元,预计今年村营收入超百万。

看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涉农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及种粮大户流转土地的意愿和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来到保民村观摩学习,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发展壮大。

目前,全市建成新型合作农场255家,经营总面积13.7万亩。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朱进华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发展新型合作农场,优化补助机制和激励机制,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激活农村发展“一池春水”。

水利建设保民生

高标准农田离不开农田水利的提档升级。15日,海门河西闸拆除重建项目施工现场机声隆隆,两台挖掘机正在施工作业。据悉,该闸建于1985年,主要控制海门通启中片与通启西片水系,调度西水东引。2019年经安全鉴定为四类闸,需拆除重建。

该工程于今年10月开工,目前闸站部分已经完成了闸室底板和上游一级翼墙底板,交通桥部分完成了灌注桩浇筑,河道部分已经完成了圆木桩护岸1.1公里,预计整个工程在明年4月底完工。工程建成后可以联通通启西片和通启中片的水系,实现从通启西片向通启中片引水,从而满足区域活水、灌溉的需求。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针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我市将强化项目储备和推进,做好新一轮中小河流治理、沿江沿海涵闸改造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区域引排能力,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区域防洪除涝标准。同时,坚持以“标准化”为抓手,继续做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按照“工程设施标准化、灌排沟渠生态化、调度运行自动化、长效管护规范化”的要求,加快中型灌区建设进度,在提高灌区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重点加强灌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尽早建成一批“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灌区样板。(唐佳美)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