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质量高成色足 交出全面小康幸福答卷

2021年01月07日17:08  来源:海门之窗
 
原标题:质量高成色足,海门交出全面小康幸福答卷

光伏扶贫

家门口健身

本报记者施莉莉 戴跃华 通讯员杨苏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十三五”时期,海门锚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区人民勠力同心、砥砺前行,补短板、强弱项,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增福祉,蹄疾步稳地踏响了改革奋进的铿锵足音,书写了一份可圈可点的全面小康幸福答卷。如今的海门,产业层次越来越高、城市面貌越来越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一项项改善民生的举措、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的投入,不断增强着海门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见证着这座城市逐梦小康的生动实践。

全面帮扶,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小康“五位一体”,每一方面都标注着小康的质量和成色。这其中,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歼灭战、收官战,是区委、区政府向海门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连日来,全区各部门单位的扶贫干部分别前往结对帮扶的建档立卡户家中,开展“阳光扶贫”走访工作。走访过程中,帮扶责任人逐一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家庭收入和身体状况,并送上羽绒服等物品,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新年。“生活环境变好了,家庭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五年来,这句话已经成了建档立卡户的共同感受。

“万人帮万户,共走小康路”是我区多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抓手之一。从“十一五”开始,海门就开展该项活动,全区近万名党员干部与建档立卡户挂钩结对,实行“一对一”帮扶。“十三五”以来,我区仅用于结对帮扶的资金就达2亿元,对脱贫攻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南通各县市区中,我区扶贫开发投入资金最多,每年每户投入的开发式扶贫资金不少于2500元。我区还深入开展产业引领脱贫致富行动,发展对低收入农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项目,2020年实施光伏扶贫、山药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9个,投入资金327.36万元,带动帮扶低收入农户1046户2020人增收。近年来,我区抓细抓实就业扶贫各项工作,通过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送政策,力促全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扶贫对象通过就业创业实现稳定脱贫。2018年以来,已经为7276人次建档立卡户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实现转移就业1439人。2020年,为201名建档立卡户开展养老护理、中式面点师技能培训,同步开展了就业推荐。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区共有64个经济薄弱村,其中14个为南通市级经济薄弱村。截至2019年,脱贫482户808人,累计脱贫率达100%,我区已如期完成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任务。为筑牢稳定脱贫基础,高质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区第一时间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将建档立卡内和建档立卡外2019年农民人均收入在7000元至8040元之间的易返贫不稳定户和易致贫边缘户全部纳入监测体系,实行常态化监测,确保建档立卡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达标巩固率100%、经济薄弱村村营收入50万元以上。

培育特色,推进乡村振兴

“每个礼拜送一次,确保新鲜又好吃。”上月底,海门港新区凤飞村党总支书记施春伟和村“两委”一班人,忙着将刚从村新型合作农场收来的1500斤菠菜、青梗菜等蔬菜分别扎好,一一清点后交由专人运送至海门艾郎风电科技有限公司食堂。凤飞村是南通市“十三五”期间经济薄弱村,也是农业大村,近年来该村通过开沟并渠、流转土地、建立合作社等模式,种植多种蔬菜对外销售,促进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实现了脱贫摘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区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将富民强村作为重要目标,千方百计培育产业特色,多元化提升增收新水平。截至目前,全区高标准农田达69万亩,占比86.7%,“先流转后建设、先整治后配套”经验全省推广。持续加大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建成特色农业园区20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6家。新实施重点农业项目61个,总投资206.9亿元,3个项目入选省级重点项目。2019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万元,同比增长8.9%,收入水平苏中第一;2020年前三季度,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逆势增长6.2%,总量和增幅均列南通第一。

我区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放在重要位置,研究出台《海门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通过六大途径、十项措施,确保三年内全区村营收入百万元全覆盖。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将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与文明创建、村民自治、网格服务等结合起来,更好地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深入推进城乡主干道沿线、农村水环境、田园生态、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四大行动”,常态化开展“最美村居”“最美庭院”“最美河道”评选,不断扩大环境治理的群众基础。2019年,海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评估列全省第一等次,受到省政府通报奖励。

持续加力,增进民生福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期间,我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碧空如洗,白云朵朵,自由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十三五”以来,我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用“铁腕治污”的决心换来了天蓝、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自然生态景象。全区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升,PM2.5平均浓度降至26.1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49.8%;优良天数比例达85%,比2015年提升13.3%;我区省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100%,南通市考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

五年来,我区强建设重管理,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一批城建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城区先后实施了济南路、聚贤路、岷江路等多个市政路桥项目,(下转A2版) (上接A1版)先后建成圩角河绿化景观带、东方绿园、青溪园、肇州园等一批“以文为魂、文景同脉、厚史亮今”的绿化精品之作。2017年,我区确定区树、区花,建成了区树大道、区花公园。一座座色彩明快、功能齐全、风格别致的现代化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市民从中受益,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五年来,我区不断优化城乡环境,提升市民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全区开展了“拆违拆破拆旧”专项行动,并与重大项目建设、水环境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目前,全区已建成南通市级以上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8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7个。近年来,我区还先后投资10.35亿元,对24个老旧小区进行了综合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同时通过“治乱疏堵”相结合,在解放路、江海路、长江路、秀山路等路段增设停车泊位,全区交通秩序得以改善,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