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舆情发酵值得深思

2021年01月20日11:51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舆情发酵值得深思

近日,网曝河南济源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一事,引发高度关注。舆论就“官僚作风”“特权现象”等基层官员不良工作作风话题展开热议。据人民众云平台显示,伴随事件舆情持续发酵,“市委书记掌掴秘书长”话题舆情热度呈现逐渐走高趋势。

图:“市委书记掌掴秘书长”热度趋势图(来源:人民众云)

从传播渠道上来看,微博、微信、客户端依次为“市委书记掌掴秘书长”话题的主要传播渠道。其中,微博占比超过86%。截至1月19日,事件相关的#河南深入调查济源市委书记被举报#微博话题阅读量已累计超过2.4亿次。此外,#新华社评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央视评一记耳光打碎官德#等衍生话题阅读量均超过1.5亿次。

图:“市委书记掌掴秘书长”传播平台(来源:人民众云)

通过对事件的梳理发现,除了话题“市委书记掌掴秘书长”本身吸引受众,舆情发酵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看点”:

第一阶段:实名举报舆情突发 网民观望

1月16日晚,一篇题为《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实名公开举报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的帖文开始在微博流传。发帖人“济源市尚娟”自称是济源市政府秘书长翟伟栋妻子。帖文指出,2020年11月11日早晨,翟伟栋与其他市领导在机关某食堂角落里吃早餐时,被张战伟公开掌掴。此事诱发了翟伟栋的心脏病。该帖文随即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话题在河南两会前爆出时机耐人寻味。从舆情反馈来看,这一阶段,网民评论主要以观望心态为主,希望能尽早看到更多事情的真实全貌。其中不乏有网民认可帖文内容,批评市委书记大庭广众之下对下属大打出手,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但同时也有网民指出,现在接触到的信息是一面之辞,呼吁“让新闻再飞一会儿”。网民普遍认为,从常识讲,涉事两人在同一地方共事了四年,书记不会因为就餐的小事情就当众掌掴下属,肯定有蹊跷,举报帖文描述可能是不完整。此时,各类猜测事件原因的网文也纷纷出现,有的指向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关系不睦才是“本因”。还有网民质疑帖文内容的真实性,认为其过于离奇,或有“带节奏”“诋毁”的嫌疑。

第二阶段:各方发声信息不完整 话题刷屏

随着事件逐渐发酵,1月17日深夜、1月18日凌晨,上游新闻两次联系济源市政府秘书科相关工作人员,得到的回应均称,翟伟栋目前在正常工作,不方便回应此事,一切以宣传部门的通报为准。

1月18日上午,《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拨打河南省纪委12388热线,工作人员表示,此前已经有人反映该问题。《第一财经》报道则称,1月18日上午,河南省纪委监委热线工作人员电话答复称,“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属于治安类案件。”

此外,据《新京报》报道,1月18日济源市委主要负责人对于掌掴一事回应称,网曝帖文与实际情况稍有不符。该负责人称,事发的机关食堂平时多为非济源籍领导用餐地,事发时翟伟栋在此用餐被张战伟质问后,翟伟栋出现过激言语和行为引发争执起冲突。

1月18日中午,当事人翟伟栋回应媒体称,相关网帖是其妻子所发,他对此毫不知情,已让妻子删除帖子。并称目前上级部门已介入调查,他不方便多说。

1月19日上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刊文《河南回应“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正在深入调查》。报道称,记者从河南省有关部门获悉,关于网上举报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有关问题,河南省有关部门正在深入调查。

在此阶段,涉事地方和当事人透露出的碎片信息,让事情在舆论中的印象变得更为复杂且模糊。而中纪委的发声,标志着事件也正式成为了全国性舆情。作为一件去年11月发生的事情,济源当地在长达两个月内并未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和有效的协调安抚工作,而是在舆情突然引爆后由上级部门介入进行调查,此时,基层已完全错失对舆情事件处置的主动权与最佳时机。

此时,网络舆论持续向“批评”倾斜。1月18日晚,@新华视点发布微评《刷屏的“一记耳光”折射了什么?》,呼吁有关方面对事件进行调查,给社会一个交代。微评同时指出,人们高度关注这“一记耳光”,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对干部耍官威、搞特权现象的深恶痛绝。在一些地方,个别领导干部官气十足、以权压人,“一把手”俨然成了“一霸手”,扭曲了一方政治生态。有权不可任性,妄为不得善果,为政者当警之!

也有网民指出,近年来个别党员干部党性缺失、教养欠缺、动手打人的现象,严重损害党员干部队伍形象。有网民表示,要加强法治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制约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还有网民建议,应完善调查机制,调查组实行异地组织抽调临时人员,进行保密调查,防止走人情关系影响公平公正。

第三阶段:书记再遭举报 舆情共生

1月19日,《新时报》和封面新闻相继报道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又遭实名举报一事,称河南省济源市检察院正式干警李安林同样实名举报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

封面新闻报道称,1月18日16时50分,在天涯社区的百姓声音板块,一网帖名为《实名举报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违法提拔涉嫌犯罪人动用公权强行逼罪》,发帖者自称为河南省济源市检察院正式干警李安林。实名举报帖再度将张战伟书记作为其实名举报的对象,此帖迅速引起广泛关注。李安林在举报帖中说道:“张战伟涉嫌违法提拔涉嫌违法犯罪人杜中联,后者在一起强拆过程中将被害人李平贵致死。“

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共生性的舆情事件。按照舆情发酵的一般规律,每有某个机构或个人遭遇网络热点聚焦之时,往往都会有与该机构或个人相关的其他话题被“搭车”曝出,进而通过蹭热度获得注意力,其背后也常常有人为策划和推动的痕迹。本次举报一事之所以能成为热点话题、为网民所关注,除了人物、地点等因素外,也归咎于“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的事件与舆情未能得到有效处置、话题热度继续急速爬升的缘故。有网民评论,这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并希望通过深入调查还原事实真相。但遗憾的是,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第四阶段:谣言与辟谣 批评声愈发强烈

1月19日下午,事件出现新风波——网络流传出一张公司内部文件,文件宣布停止尚小娟党内外所有职务,停职期间所有工资,补助暂停发放。至此,舆论焦点再次出现变化。开始有网民猜测,尚小娟与实名举报的“济源市尚娟”疑似为同一人,并就此发出连环追问:任职济源焦化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的尚小娟,与此前的爆料人尚娟是否为同一人?如果两个新闻当事人是同一人,那这份公司“处理意见”是何时做出的?如果是同一人,济源焦化集团为何要对举报人做出处理?

当日晚间,济源豫港焦化就此事发布官方声明称:“尚小娟,女,现任我公司工会主席。网传‘关于对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尚小娟同志的处理意见’文件截图,系不实信息,特声明。”

在此阶段,网络舆论批评声音更为强烈,多家中央媒体发声,与民间情绪形成呼应之势。尽管举报人被处理的传言不实,但已进一步加深网民对于“书记”与地方官场作风的负面印象。“官僚作风”“特权现象”等基层官员不良工作作风话题也引来更多主流媒体下场讨论。如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发表评论表示:身居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在公共场所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与人们期待的领导干部形象相去甚远,影响可谓恶劣。评论指出,舆论对掌掴事件的热议,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对干部耍官威、搞特权现象的深恶痛绝。评论同时认为,这一记“耳光”,从反面“打醒”更多领导干部:只有严格遵循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要求,注重官德与修养,才能不被群众戳脊梁骨。

央视新闻评论文章也指出,对弱者施暴、泄愤,大大拉低了领导的素质底线,严重损害了公职人员的形象,社会影响极坏。如果对这种错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恐怕会产生崇拜权力、恃强凌弱的示范效应。

此外,《半月谈》评论文章提及改革开放初期,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曾因自觉有愧人民自扇耳光一事,指出两位书记,两记耳光,折射出的是两种为官境界。文章批评市委书记掌掴下属的这记耳光是某些领导干部霸道作风和官场陋习的表现,体现了一些干部在个人修养和品德作风上存在严重问题。

舆情点评

从舆情应对上考量,在公众等待权威调查结果时,举报者疑遭停职的消息再引风波,网民心中积蓄的“不解决问题反而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刻板印象,使得基层党委公信力再遭质疑。尽管随后辟谣,但舆论对该回应并不买账,舆情进一步放大的风险继续攀升。而第二个对于张书记的举报来自天涯社区,也提醒了地方干部:尽管论坛博客是较为传统的网络社交载体,但仍较受部分网民、尤其是地方基层、中年及以上群体欢迎,也是基层矛盾摩擦曝光的高危媒介。因而在日常舆情管理、反馈意见收集中,还需对此类媒介保持关注。

对于涉事地方及其上级而言,纵然已过了事件处置和引导的黄金时期,但面对公众强烈的关切和期待,仍需要由有关方面做深入调查,通过提升回应层级和提供细致有说服力的真相,给社会一个交代,以最大限度地挽回事件对基层公信力和领导干部形象产生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涉事地方和当事人错失了事发后长达两个月的处置时间,没有意识到潜在风险的存在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化解措施,教训也是深刻的。事件通过巨大的代价给习惯性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大闹大解、不闹不解的被动处置思路的基层管理者,敲响了一次警钟。

“一把手”成“一霸手”“颐指气使耍官威”“作风粗暴搞特权”等批评指责声音,以及网民类似“堂下所跪何人,为何状告本官呐?”等讽刺性评论,也体现出网络舆论对个别基层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敏感、批判和厌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记在打人后的一次调研活动中,强调“决不允许目无组织、自以为是、自行其是、阳奉阴违或当政治上的‘两面人’‘伪忠诚’”,还在当地党报头版“竖头条”醒目位置发表署名文章《全面依法治国重在管权治吏》,大谈如何保持“权力理性谦抑”,更是强化了公众对基层干部说一套做一套的认知,其潜在的破坏性不可小觑。

近几日,涉及基层干部特权思想和霸道行为的舆情接二连三,值得警示,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大众麦克风时代,官员的媒介素养和“被围观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有意思的是,从“卢书记该怎么办”,到“张书记打我要不要还手”,在几起涉及地方领导的典型舆情爆发后,网民在讨论中都出现了很强烈的代入感,模拟站在当事人的视角,来表达和阐释自己会如何面对。相应的,基层的社会治理与舆情引导,何尝不需要这种“换位”的思路呢。管理者不妨把自己置身于普通网民的“人设”之下,想一想这个时候“我”想听什么话,想知道什么事,再以此为出发点设置回应的内容和语态,一定比只有简单的照章办事与官话通报效果更好。(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朱玉萍 岳亚玲 陈海玲)

(责编:萧潇、张鑫)

江苏要闻

给领导留言